当前位置: 起重设备 >> 起重设备前景 >> TOC问题越复杂,解决之道必须越简单
文章来源于:企业管理杂志
作者:蔡晰华李维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TOC项目管理通过多年的发展,在VUCA时代,可以更好地提升企业的项目管理整体绩效,并且在不同规模的企业应用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
VUCA时代的项目管理问题
VUCA时代和过去的商业环境有何不同?主要体现在短时间内需求急剧变化,影响非常大,不确定性和模糊性都非常高。例如,在新媒体时代,工作量爆发式增长,共创(笔者所在机构)客户的某个事业部,在过去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项目团队的工作量提升了四五倍,原以为还不错的管理能力一下子跌入谷底。
一方面,资源往往是共享的,很多项目交织在一起时,管理者为了更好地调度资源,不断地开会讨论、沟通协同。过去的调研和实践表明,管理者至少有30%的时间被浪费,白天连轴转地参与各种会议,晚上才有时间处理项目上的任务。
另一方面,客户需求波动大(朝令夕改,在项目交付的最后一刻改变),在互联网时代,某个局部变异,很容易产生一系列的波动放大(大家熟知的牛鞭效应),这就让所有相关的资源都需要参与应对。
同时,手上又有正在处理的(新)项目,管理者不断陷入冲突中: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到底优先处理有异常问题的项目,还是优先处理手上的(新)项目?
客户要求项目交付的周期时间越来越短,大型项目被拆分成很多小项目,如某个大型项目被拆分后,供应商原来每天的交付项数量翻了10倍,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愈发突显。另外,来自竞争对手的做法也进一步增加了挑战和压力。
技术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在科技驱动下,员工在工作中可以使用更便捷的沟通工具,更快速的信息处理软件,每个人就像杂耍演员那样,不停地同时处理许多任务。
但是,对企业整体而言,即使拥有了最先进的导航地图和指南针,如果不知道当下所处位置,最终也很难达成目标。
因此,企业家和管理者应当思考,到底为何项目管理整体绩效不理想?过去的方法存在什么问题?对项目管理而言,最重要的是确保所有的项目准时交付。无论什么类别客户,都绝对不允许项目延误,否则会影响整体绩效。
项目整体绩效不佳背后的主要问题根源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项目不齐套。关键资料、客户需求等初始环节的不齐套,会导致过程中其他环节无效的等待;实际执行一项任务所需的时间和完成一项任务所花的时间,存在极大的差异。
第二,
1.TOC项目管理第一阶段:关键链项目管理的方法CCPM
此方法适用于流程繁杂、任务多的传统典型项目。
20世纪80年代,高德拉特博士用TOC的思考方式,站在关键路径(CriticalPath)的肩膀上,洞察出传统项目管理的问题根源,开发出关键链项目管理的方法CCPM(CriticalChainProjectManagement)。
这里主要谈两点,一是在做项目的整体计划时,错开共用资源,避免资源在很多项目中频繁切换;二是错开共用资源后,将每项任务的安全时间拿出,置于最后,作为项目缓冲,保护所有项目准时交付。
按照项目任务的先后顺序,找到需要最长时间的一系列任务,这就是关键链。这些符合用CCPM管理的项目,其特点是项目任务非常多,过程繁杂,周期时间长,往往长达数月甚至一年以上。
例如,研发上市一款水陆两用汽车,或者盖一栋城市地标性建筑,其中有很多挑战性非常高的工作,没有任何以往经验可以借鉴。
但是,经过梳理后,在这些繁杂的上万个任务中,只有不到1%的任务是关键链。这些任务的进度快慢,决定了项目整体的绩效。这非常有效地帮助管理者聚焦,知道应该如何有效管理与协同。
CCPM在全球的应用范围很广泛,包括欧洲的阿丽亚娜火箭计划、美国的国防军工项目等。
以美国海军为例,在引入了CCPM计划排程方法后,大大改善了海军水上舰艇的维护项目。美国陆军过去曾经使用CCPM方法来管理运营,现在进一步采用此方法来改进海军舰艇的维修作业,从而提高海军的军事准备能力。
其与人工智能科技公司合作,开发出Aurora“极光”平台,利用TOC瓶颈管理的先进技术,在安排任务之前,预先分析所有任务所需的资源,以确保系统的瓶颈资源,匹配优先级最高的任务,从而得到更好的执行计划。
2.TOC项目管理第二阶段:CCPM2.0
随着项目管理在更多行业和领域的需求和发展,项目管理的问题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这类项目属于复杂的项目,流程复杂、非显性,过程中频繁出现变异。这类项目的问题,集中体现在整个组织层级资源很分散,导致每个层级都是多任务处理,称为组织的不良多任务,严重影响项目管理的整体绩效。
日本项目管理公司Juntos,开发出了CCPM2.0,又称为聚焦与完成(FocusFinish)。核心价值总结为项目管理三板斧,分别是齐套管理、控制投料、缓冲管理,如图1所示。
一是齐套管理。避免对资源的无效占用和闲置,任务启动之前,必须先做好关键要素内容输入的齐套确认,确保开始某项任务时,执行者能够连续作业。
二是控制投料。所有项目经过不同的资源,就像水流经管道,改变传统分配任务的方式,将原来按照资源分配任务,改为按照任务的进展快慢,灵活匹配资源。不再将关键资源分散到不同的项目中,而是集中起来,按照优先级快速完成任务。项目经理就像是交通指挥员,根据项目的每日任务进展,灵活决定启动和停止。
三是缓冲管理,保护关键资源。资源的工作负荷太高,很容易出现质量问题。其他资源只能等待问题解决,等待时间增加,被迫启动更多的新任务。整体的协同和效率都会下降,因此必须设置缓冲保护,确保所有项目能够集中资源,执行过程中快速、保质保量完成。
Juntos将这套方法应用于桥梁工程项目上,应用上述这样很简单的方法,工程准交率从52.9%提升到%,工程周期缩短18.9%,工程利润率从2.8%提升到15.9%。这打破了行业认知的限制,以前几乎没有人知道这类行业竟然有这么高的工程利润率。
3.TOC项目管理第三阶段:CCPM3.0
现实中,管理者大多数情况下面对的是一个混合型项目环境,有大项目、项目集/多任务、单任务等,项目周期长短不一,很多项目并行,有需求较为确定的,也有需求模糊、过程不断变化的项目。
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去驾驭项目管理的整体有效性?
核心依然是CCPM原则——聚焦与完成。同时结合项目管理“三板斧”——齐套管道、控制投料、缓冲管理。上面提到,项目类型不断分化,有简单的项目环境,也有繁杂的项目环境和复杂的项目环境,如图2所示。
简单的项目环境往往是单人完成,可以用排队管理,类似银行的柜台业务处理。繁杂的项目环境看起来规模很大,任务非常多(上万个),但项目阶段顺序明确,挑战主要来自缺乏一些关键知识或者技术,需要很长的学习过程和技术研究。
项目延误的根源往往是计划阶段遗漏了一些关键的任务,没有及时识别,导致到了项目快交付时才发现,造成项目延误。标准的CCPM可以有效地规划、推动项目的进展。
当遇到复杂项目环境,关键不是单纯的方法,而是执行过程中更加敏锐地去识别最核心的关键,持续迭代。
“
实践案例:只用8周时间,
跨国企业生产力提升20%以上
一家技术创新型跨国企业,制造工厂遍布全球,该企业位于中国漳州的工厂,正在建造全球最大的船舶安装起重机——一座7层楼高,装载能力高达一万吨的巨大设备。
一个严重问题持续困扰着管理团队:制造过程中一波接一波的工程延误,不断增加整个建造项目无法如期完成的风险。部门之间运作不同步,车间的生产优先顺序天天变动,产能严重不足。管理层很难清楚地看到项目的进展状态,直到项目后期才察觉延迟的风险。
建造重型的海上起重机是相当复杂的工程,而最大的问题在于各个部门之间缺乏协作机制。
1.改善第一阶段
首先找到卡住项目的瓶颈,然后采取行动优化加速,目标设定一个月内完成。一开始聚焦到某个关键车间,由几台超大型的精密加工设备组成。
经分析判定,识别出其中一台大型精密加工设备是该生产车间的瓶颈:仓库中其他车间加工的零部件供应充足,而该车间供应的零部件缺料很严重;有将近6周工作量的零部件,在这台设备前面排队等待加工;由于这台设备加工的零部件庞大,齐套准备需要大量的跨部门协同作业,包括行车操作员,脚手架安装人员,质量保证人员及组装部门等。
在确定这台设备是瓶颈后,必须确定如何衡量绩效。
当时工厂并没有衡量指标,很少监督操作员的工作表现,不知道什么是良好表现。因为每张订单(项目)都不一样,不能用产量衡量绩效,所以工厂决定以设备运作时间作为衡量指标。
接下来,围绕这台设备组织改善团队,进行相关的基础培训。收集对设备等待的意见并列出改善清单,根据实施的难易与影响程度,排出这些改善建议的优先顺序。
由于试点项目的时间很短,必须立竿见影,而且不能增加额外成本,于是改善的焦点放在缩短等待时间上,挑选出的立即可行的行动事项包括:供料部门做好提早备料;加工前的齐套准备——将所有需要的工具和物料集中在一个地方,做好标识;提前告知支援工作组即将开始的工作(让他们能够事先规划);中午用餐时间错开,班组长顶替用餐员工,确保设备不停;近期详细的项目计划排程。
这些做法并不神奇,也无需花钱。管理层安排了一位没什么生产经验的行政助理来带领改善项目,授权她指挥团队。在接下来的几周,监督团队每天检讨工作绩效及项目进度。
实施几项改善行动后,增加的设备运转时间使整个部门的生产力提升了一倍,设备使用率从20%提升到55%以上。
2.改善第二阶段
下一步行动是,开始分析哪里可以进一步持续改善方案。
经过数据分析发现,工厂整体生产力低下,真正原因是协调与沟通出了问题。仅仅提升瓶颈资源生产力,还无法帮助加速项目进展。
基于第一阶段的试点得到启发,下一阶段的改善重点是聚焦如何加快项目。
为达此目标,决定实施“可视化多项目管道管理”,通过提升基础的协作,展现项目执行的有效性。
首先导入多项目看板,呈现不同项目的进展状态,作为管理层与执行层的信息依据。项目看板呈现需要完成的工作,清晰的信息有助于提高沟通效果,尤其是管理层及执行层和供应商之间的沟通。项目看板呈现所有供应商的产品状态,以及等待这些外包部件的工单,该做什么、该采取什么行动清晰可见。
接着,团队围着项目看板建立SOP的协作流程,用于决定相关事项,谁负责什么,如何按照系统操作将资源用于项目最关键的地方。
另外一个重要的步骤是制订一套“整体绩效”指标来衡量项目:一是生产力(Productivity)。比较工单的计划工时与实际工时,判断作业时间的长短和生产力是否提升。二是前置时间(LeadTime)。观察工单从开工到完工的时间。如果时间较短,表示项目流动较快。这也是一项生产力的衡量指标。当生产力提升,前置时间会缩短。
衡量并不仅限于这些,还有其他工作行为的指标,如排除风险的速度、造成关键资源工作中断的损失、解决风险的时效、突发问题的处理时间等。
有了可视化工具,管理很快发现项目进展受制于供应链部门,供应商的交付时间导致所有工作慢下来。于是,工厂开始提供更清晰的优先顺序给供应商,以能如期如数地收到部件。在短短4周内,公司生产力提升20%以上(并且维持在提升后的水平),前置时间缩短18%。这样的改善成效相当于一年节省上百万欧元。
生产力的提升为客户创造了增加收益的机会,在无需额外资本或运营费用下完成更多项目。公司只要每年多建一座起重机,可能产生的额外收入非常客观。
需要项目管理资料合集的同学可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