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个朋友的家中看到了他收藏的石头。在那些形状、纹路各不相同的石头下面,是一个个的小标签,标签上标注着它们的采拾地和采拾日期。和大多收藏石头的爱好者不同,这个朋友收藏的石头没有上釉,也没有配备底座,而是以一种原石的模样摆放在他的陈列柜里。我浏览着那些石头,发现其中几块很像是我在某地曾见过的一种矿石,仔细一看标签,嘿,还真是的,这几块石头是来自于祁连山深处的镜铁山的铁矿石!
01:14镜铁山,这地方我太熟悉了。它是当年分局辖下的一个支线——嘉镜线的终点站,也是生产钢轨等一系列与铁路建设相关物件的原材料一一铁矿石的出产地。
早在35年前,我去过那里,那时的我是在原武威铁路分局工作,分局当时是一手抓以严治路,一手抓文明线建设。而那里,当时是被分局定为全路文化线建设的试点线。领导派出两组人员,一组是安全生产检查组,一组是由我负责的文化线建设辅导组;我们一行人员分别下到支线的4个小站进行为期两个半月的驻站指导和具体项目的培训,还有就是巡回督促检查以及按标准先行验收。
这条支线北起嘉峪关,一路向南,经过绿化、桥西、冰沟、狼尾山等车站,直到祁连山深处的镜铁山车站,全长70公里。年开工,年通车,是为了向酒钢公司运送炼钢用的铁矿石而开建的一条专线铁路;列车从嘉峪关出发,先是近40公里的苍凉大戈壁,紧接着是雄奇的大山、壮美的峡谷、静谧的雪峰;还有十几公里内11座几乎相连的隧道。它还途经我国唯一的裕固族自治县,同时也是前往“七一”冰川的最佳线路。
这条线上我以前也来过几次,当时都是乘坐小客车往返,沿线的小站只是乘车经过,感觉就是隧道多,桥梁多,地势比较险要,印象最深刻的是桥西车站和狼尾山车站。那里有桥梁工人筑建出的最精彩的杰作——北大河上的一号桥与二号桥,我曾在经过时感叹过它们的壮观并想象过它们的建造方式,如今,我身临其境,近距离的看到了它们的雄姿!
记得那天我是到桥西车站查看文化工作辅导的进展情况,来接我们的是负责这条支线上的桥梁隧道日常保养维修的绿化桥隧领工区(现在是车间)的党支部书记兼指导员大严;大严指导员42岁,中等个头,微胖,给人的感觉是壮实、干练,他的脸颊被太阳晒成了熟透了的麦子色,操着一口带着陕西乡音的铁路普通话,我和他也是第一次见面,他热情地握着我的手并自我介绍说:我姓严,就是以严治路的那个严……″他的这个风趣的自我介绍,让我至今难忘。他那天刚巧要去北大河一号桥,去检查正在进行的夏季桥梁维修保养作业的进展情况,于是决定,顺便也带我们一起去看看一号大桥的雄姿和负责维修保养工作的工人的作业方式;在出去之前,他特别地叮嘱我们一定要穿上双层的外衣,因为这里是祁连山的山口,虽是夏季,但多变的气候会在一天内上演出几个季节的气温。
严指导边走边向我们介绍大桥的建设过程、桥梁结构基本情况和桥梁工区的主要维修以及保养的具体工作内容。这座桥是全钢结构,两座伸入谷底的桥墩高达78米,为当时西北第一高桥。他说,当年一位苏联专家站在河谷边,曾倒吸一口凉气,说:“这里不可能建桥的!”但仅仅两年后,嘉镜铁路线就成功跨越了北大河!
在征得安全防护人员同意后,我们走上了大桥。这是我第一次走到这么高的铁路大桥上。桥上轨道旁的走行板是钢质的,每一块之间都均匀地留着15毫米的缝隙,从大桥护栏外和脚下走行板的缝隙间,可以看到北大河那湍急的水流咆哮着向远方奔腾;其实谁都知道这钢制走行板牢固安全,可除了严指导之外,我们三个人还是感觉有点胆怯,小腿肌肉有点发紧,行走小心翼翼;不过在严指导的鼓励以及他幽默风趣的谈笑中,我们的胆子渐渐地大了起来了,脚步也平稳了许多。当时有几个桥梁工区的工人正在桥面下面的桥墩上,给桥梁弧型支座进行维护保养作业,严指导便提高了嗓门冲他们喊道:“大伙辛苦了,安全带扣好,注意安全!”在桥墩台上带班的工长同样大声回应:“放心吧,一定确保安全!”洪亮的对话声,合着北大河河水的咆哮声,一起在河谷回荡。
不一会儿,安全防护员鸣号呼唤,通知说有列车即将从大桥通过,要求我们到避车台区避车。20分钟后,随着蒸汽机车的长鸣,一列装满铁矿石的“老K车”,轰隆隆地从眼前疾驰而过,那运行中带起的疾风,把站在避车岛上的我们的头发和外衣下摆都吹的飘了起来。那“咯噔咯噔”的有节奏的运行声响,远远压过了北大河河水的咆哮!渐渐地,列车远了,北大河激流奔腾的声响又在山谷回荡了起来。戈壁峡谷,深涧铁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类的聪明才智,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嘉镜线的魅力所在。
嘉鏡线还有个狼尾山车站,是个四等小站,一共12名职工,实行三班倒的工作。那个时候的运输设备还比较落后,区间闭塞采用的是临站互控路签发放的办法,用人力操纵,导线传动的机械臂板信号机,人工搬道岔,夜间信号灯的显示还是全靠煤油灯,值班的扳道员会在傍晚之前把十几斤重的信号煤油灯挎在胳膊上,再沿着十几米高的信号机铁柱上的铁梯往上攀爬,分别安插固定在每一个壁板显示器座上,天亮以后再爬上去把煤油灯摘下来,日复一日,天天如此。
狼尾山车站的站长姓许,41岁,说是站长,实际上是同本站职工一样干着三班倒的工作,有点跟工务段的工区工长类似。不过,按运输组织条列讲,站长是这个站区的总召集人,所以文化线建设的工作自然就落在了他的肩上。许站长中专学历,中等个头,四方脸,浓眉大眼,目光炯炯有神,说起话来有条不紊,表达准确,可能是这里的生活和工作都比较艰苦吧,所以他虽40刚过的年纪但两鬓已有了不少的白发,他已在支线工作了十个年头。
许站长喜欢文艺,会弹吉他,交谈起来让人感觉愉悦亲切。他对事物的观察细致,比喻形象生动,说出话来妙语连珠,有点文艺范。他说“红柳树像少女缕缕的长发”,“熟了的沙枣像挂在树上的金铃铛……”
一个星期天的下午,许站长下夜班休息,他兴致勃勃地邀请我和我们驻站蹲点的人员一起去游览距离车站有两公里远的那个让他经常引以为豪的北大河二号桥。
这座桥在北大河最窄的一处峡谷处,原本较为开阔的北大河峡谷,在此骤然缩窄到40米左右,两面山体几乎垂直,似乎是挟持着北大河;如果说一号桥给我的感觉是感叹,那么这二号桥给我的感觉绝对是震撼!我想象不出如此撼世的工程是怎样完成的,当时充满在心间的惊叹和敬佩我至今记忆犹新。它犹如在北大河上划了一道优美的弧线,然后一头扎进了大落海子隧道……
这些所见所闻也为后来的业余文艺创作提供了源泉。自创节目《男生四重唱—小站情》,就是引用了这些形象的素材。歌中唱道:“夕阳又在祁连山上渐落,晚霞染红了山间黄昏,我攀上高高的信号机,点燃起一颗明亮的星星。没有变幻的霓虹,没有五彩的华灯,告别都市的繁华,远离家中的亲人。啊……今夜星光灿烂,祖国在我心中!红柳梳理着满头秀发,沙枣树结下了满树金铃,我走进低矮的扳道房,点燃起一盏小小的油灯。啊……今夜星光灿烂,祖国在我心中!”
镜铁山支线上的双洞桥养路工区在隧道中间,两端都连接着隧道,中间只有一线天。工区负责维修保养的线路里程有百分之八十是在隧道里面的。以前的铁路工务部门的养路工,属于特重体力劳动者,粮食定量最高,为每月52斤。但在技术标准上却有着“高、精、细”的要求,两条钢轨的水平以及毫米的轨距,是要以毫米进行卡控计算的。根据当时支线技规标准,规矩允许范围是“增2减1”,就是宽不得超过轨距标准的2毫米,窄不能超过轨距标准的1毫米。水平差不得超过2毫米,要消灭线路“三角坑”。
每个季度,铁路局轨道检查车都会挂在小客车的尾部,对线路用仪器进行一次运行动态的检测,各种线路数据全部扫描记录并在图表上标示出来。受当时的条件限制,这样的隧道内,线路高标准的维修保养工作,其照明却是用的马灯!靠着马灯那距离有限的亮光,他们进行着拨道、捣固、夹板涂油、匀轨缝等一系列维修保养工作,把一颗颗道钉牢牢的钉在枕木上,紧紧的扣住钢轨,使得线路平稳达标。马灯闪烁的光芒,照亮着万能道尺的刻度,照亮着两条钢轨,那折射出的排列整齐、锚固钢轨丝毫不动的无数颗道钉的串串亮点,点亮了那一代养路工人的心灯,也照亮了他们心中的希望和向往,目送着一趟趟列车的平稳驰骋,喜悦与自豪会由衷地洋溢在他们的脸上。在镜铁山支线蹲点的分局宣教科贺瑞用科长,以此为素材,创作出了深受职工喜爱的诗歌:《马灯》:“马灯、马灯,双洞桥的象征……”
斗转星移,光阴似箭,那个时候的工作岁月,已经过去了35年,生命也因为阅历而丰富多彩。在后来被调到铁路工程建设单位工作的20年时间里,我实地接触到了铁路线桥隧道建设的具体施工,对嘉镜支线的建设者以及后来的运营管理者们的坚守,又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和认识。在当时那种缺少大型施工机械的年代里,一万多名筑路大军抛家舍业,在冰冻、严寒、风雪和危险中劈山破水,仅靠简易塔吊、卷扬机、钢丝绳绞盘、千斤顶以及倒链起重器和滚动柱托盘平移等人工方法,硬是在这雄奇险峻的大峡谷间修建起了这两座堪称“奇迹”的大桥和11座隧道,完成了向钢城输送炼钢原料的长70公里的铁路支线——嘉镜线顺利通车这一壮举!那该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思想境界啊!
如今,在祁连山下那茫茫的戈壁滩上,一个由镜铁山铁矿石支起的产业集团一一酒钢公司,欣欣向荣地矗立在大漠边关嘉峪关的城中,城市以酒钢为依托,已经成为了一座美丽的现代化工业城市。
回顾往昔,酒钢的炼钢高炉和那长70公里的嘉镜铁路支线上,凝聚着多少建设者的心血啊!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岗位上不分昼夜地拚博与奉献,他们从青春年少变成了暮年老者,更有不少人家是两代人都在此奋斗,这其中就有我的妹夫许兰忠,是个从酒泉金塔县招工到此的兰州知青,已经长眠在了祁连山脉的这块热土之下。他的儿子许辉在高校毕业后,又来到了酒钢工作。
他们是西北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建设者和见证者,他们就像那一块块默默无闻的铁矿石,无论是被锤炼成钢轨还是道钉,他们都会让自己在建设中起到应起的作用;作为道钉,它们会牢牢地锁住两条铁轨,作为钢轨,它们会全力承载起每一趟列车的运行,哪怕被打造成走行板,它们也会在自己的位置上坚定不移地守护,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我们西北的铁路建设才会有了北大河一号桥和二号桥以及那11座隧道的奇迹,西北的开发与建设才会在短时间里以一种腾飞的速度崛起!
而镜铁山那源源不断的铁矿石资源,则是西部大开发杠杆上的一个最佳支点,在西北的建设与崛起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刘尚文,原武威铁路分局文化列车主任,电教宣传中心主任(有线电视台台长)。年主编的电视专题片解说词选集《古道新路风流歌》一书,由香港国际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
照片提供者:冯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