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起重设备 >> 起重设备资源 >> 中国海监108船上的监测队员海上监测
黑夜降临,月光从星空倾泻而下,洒落在渤海上,海天交融,一片苍茫。正在执行渤海水质监测夏季航次辽东湾航段监测任务的“中国海监”船舱里灯火通明,驾驶台、后甲板、实验室、厨房,到处都是队员们忙碌的身影。多吨的监测船如同一座移动的海上监测“不夜城”,劈波斩浪向作业点驶去。
7月17日~19日,渤海上的作业区风浪渐息,正是开展采样作业的好时机。“中国海监”船夜以继日,连续完成了37个站位的海水取样,占了航段监测任务量的大半,获取了大量样品和监测数据。7月21日,“中国海监”船圆满完成渤海水质监测夏季航次辽东湾航段监测任务返回大连码头。
黑夜瞭望者
7月19日傍晚,记者登上驾驶室,大副王健和一名水手正值守在岗位上,盯着远处起伏不定的海面。天色渐暗,驾驶室里只有仪表盘的微弱光线,他们的身形如同夕阳下的剪影。
“夜间航行,主要依靠雷达、海图和船员瞭望。开灯会影响视线,所以必须让驾驶室内保持黑暗。”王健介绍说,航行期间,驾驶室要保证两人值班。“一个是驾驶员,负责瞭望和操控船舶;一个是水手,负责协助瞭望观察和操舵。”
“嘟、嘟、嘟……”正在说话间,驾驶台右侧的报警器响了起来。屏幕显示:机舱有故障发生。
王健立刻指令船员前去查看。“但凡警报响起,船员都会第一时间赴现场检查排除,直至报警解除。”不久后,机舱故障被成功排除。
王健从事航海已有10多年了,是个资深的船舶驾驶员。他向记者耐心细致地介绍着驾驶台上的各种航海仪器:电子海图、雷达、联合操纵系统……
“这些是什么?”记者注意到雷达上闪现豆粒般的光点。
“应该是一艘货船。”
“怎么看出来的?”
“现在是禁渔期,晚间航行的渔船较少。你看,只要点击这个光标,自动识别系统就会显示该船的名称、航速、航向、目的地等数据。”王健轻点鼠标,电子海图上果然显示出对方是一艘拖轮,相关航行信息也一览无余。
除了依靠助航设备,驾驶员在经过长时间夜航锻炼后,也练就了一双夜视瞭望的“火眼金睛”。在外人看来,窗外黑茫茫一片,但他们敏锐的眼睛却能及时准确地发现航线上的一些碍航物。“如果发现对方船舶与我船在航线上出现重叠,我们会根据国际避碰规则避让,如果不行,再通过电台协调。”王健说。
除了瞭望之外,每隔一段时间,王健还要到驾驶室后部的海图室进行作业,在航海日志上填写船舶位置、采样时间、作业内容等,并将船舶位置定位在纸质海图上,对比电子海图,看是否存在误差。
随着“中国海监”船一路航行,即将抵达作业站点。此时,王健神情严肃,和值班水手相互配合,凭借手中小小舵轮,把多吨的监测船控制得服服帖帖。21时,“中国海监”船稳稳地停泊在作业站位上。
“后甲板,船已停稳,水深21米,可以开始作业了。”完成一系列紧张的操作,王健放下对讲机,揉了揉有些干涩的眼睛。起航以来,监测取样一直满负荷作业,他们还要值班到凌晨。黑夜中的瞭望者们,要继续守护“中国海监”船安全行驶的航向。
确保作业万无一失
21时30分,涌浪使船不停摇摆,吊车钢缆缓缓上收,温盐深(CTD)仪浮出水面。随着吊车钢缆缓缓转动,悬在甲板下方的CTD仪摇摆不定。监测队员牢牢抓住CTD,协力把设备稳稳地回收到甲板上,顺利完成了第38站的海水取样作业。
虽然采样完成,但是监测队员们并没有放松。检查CTD、固定设备、清洗甲板,每个环节都要像过筛子一样细细滤过,为下次取样作业做好准备。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船舶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王阳说:“本航次是‘中国海监’船首次执行外业监测任务,作业站位多,工作强度大,对我们船舶安全保障提出了很高要求,容不得半点马虎,必须确保万无一失。”
现场采样、观测和实验分析是海洋环境监测的基本手段之一,监测船也因此成为海洋科学基础研究的海上移动实验室。但目前我国海洋环境监测机构配备的专业综合性海洋环境监测船还不是很多,监测人员有了作业需求,有时要租用渔船等进行航次采样。
“中国海监”船隶属于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船长49米,型宽9.4米,总排水量吨,载员38人,设计航速13.5节,配置双主机双可调桨推进装置和艏侧推,可在海上实现原地度转圈,具有操纵灵活、维护简单等特点。该船于今年5月正式入列,主要用于在我国近岸和近海海域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调查,是生态环境部系统综合性能最强的专业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船。
船上配有3个生态环境调查实验室,以及A型架、“Γ”型钢缆绞车、液压折臂吊机等甲板设备,可搭载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多波束、全自动气象站、CTD、浅地层剖面仪、走航多参数观测系统、重力柱状取样器、箱式取样器等,具备物理海洋、海洋大气、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光学、海洋地质等数据采集和样品现场分析、数据集成、信息传输等能力。
“除了上述功能,‘中国海监’船还可根据监测任务需要扩展功能。”王阳表示,该船可搭载船载卫星遥感接收处理与无人机监测平台、水文气象和生物化学参数的走航式在线监测平台等立体动态监测设备,可开发功能完善的数据信息处理和会商等船载信息化平台,满足常规监测、应急监测及先导性研究监测等多种业务需求。
“‘中国海监’船等专业海洋环境监测船投入使用,如同是‘环保铁军’添钢甲,可为我国海洋环境监测提供强有力支撑”。王阳说。
“妈妈去保护大海了”
水样一上甲板,实验室就忙碌起来,大家抓紧时间处理样品。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海洋化学室的赵冬梅和刘星显得沉稳老练。
“因为水样采样体积大,我们要在船上把它们萃取到体积比较小的二氯甲烷中,以便保存和运输。”赵冬梅在胳膊上贴满标有样品瓶编号的黄色标签,并逐一将它们贴在样品瓶上。
由于萃取使用的有机试剂具有较强的挥发性和毒性。为了避免同实验室的其他人员受到影响,他们一般都在其他小组工作结束后,才进行这几个测项的样品前处理。
实验过程中,他们身穿白大褂、戴着防护手套,熟练地抱起重达15斤的有机试剂瓶,往水样中逐一添加萃取试剂。由于船上实验室空间和通风条件十分有限,空气中弥漫着有机试剂的味道。
午夜时分,他们的工作才算告一段落。而赵冬梅刚刚喘了一口气,又想到家中的两个孩子,那也是她最放心不下的。
今年6月底,赵冬梅刚刚参加了为期一周的渤海入海排污口排查。临行前,她对不到3岁的小女儿说:“妈妈要去出差,你乖乖听姥姥的话。”这是孩子第一次离开妈妈这么久。她很难过地问:“妈妈你去干什么?”“妈妈要去保护大海。”没想到孩子记住了这句话。当幼儿园老师问孩子,最近怎么妈妈没来接?孩子骄傲地说:“妈妈去保护大海了!”
在参加此次出海作业前,赵冬梅又告诉女儿要去出差。孩子抬起头看了看她问:“妈妈要去保护大海吗?”“是呀,妈妈要去保护大海。”孩子眨了眨眼说:“那你去吧!”简单的话语却充盈着浓浓的温情。
如今,赵冬梅最期待的就是,船靠港后要尽快忙完手头的工作,早点儿回家陪伴孩子。“希望我们的工作可以让孩子骄傲地说,‘保护大海,有妈妈的努力和汗水’”。赵冬梅说。
默默付出做保障
在实验室人员处理样品的同时,于大厨也在厨房忙碌地准备第二天的食材。
于大厨名叫于方滨,性格开朗,厨艺高超。30余名监测队员的一日三餐,全靠于大厨张罗。配菜、洗菜、切菜、炒菜,早饭、午饭、晚饭,每天周而复始,少有时间休息。
身为大厨,于方滨操心的地方很多,要让队员们吃饱吃好,每天的菜谱不重样,还要确保食品安全。他会把菜单写下来,做到心里有数。四菜一汤,荤素搭配。
但是监测队员们来自五湖四海,有的人喜欢吃辣,有的人喜欢吃甜,老同志喜欢清淡,年轻人喜欢吃肉,可是船上食品种类有限,实在众口难调。因此,于大厨绞尽脑汁“变出点花样”,尽可能调动队员们的食欲。
前段时间,“中国海监”船在作业区遇到大风浪袭扰,船身摇晃得厉害,许多队员都出现了晕船症状,吃饭没有胃口。但是采样作业时间紧,任务重,队员们必须坚守岗位,不能停歇。
“不吃饱哪有力气干活呀!”眼见餐厅里越来越冷清,于方滨不禁有些担心。为此,他特意准备了炸酱面,让大家吃得顺口。
“我能做的不多,就是让大家吃好吃饱,更好地完成监测任务。”简单的话语,透露出于大厨坚定的信心。其实,像于方滨这样的船员在“中国海监”船上还有很多,虽然只是默默坚守在岗位上,但是他们对航次任务做出的贡献早已经写在了茫茫大海上。
来源:中国海洋报
记者:高悦王紫竹
编辑:吴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