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起重设备 >> 起重设备发展 >> 中级注册安全工程室案例分析精选备考资料
危险因素的识别方法及监控措施。
(1)识别方法可采用现场交谈询问、经验判断、查阅事故案例、工作任务和工艺过程分析、安全检查表法等方法。
(2)危险因素监控措施:
1)列出危险源清单2)登记建档3)编制方案4)监督实施5)公示告知6)跟踪监控7)制定应急预案8)告知应急措施
施工机械
安装单位应当建立建筑起重机械安装、拆卸工程档案,档案中应包含哪些内容?
(1)安装、拆卸合同及安全协议书。
(2)安装、拆卸工程专项施工方案。
(3)安全施工技术交底的有关资料。
(4)安装工程验收资料。
(5)安装、拆卸工程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对于以下几种类型的设备不得出租和使用:
(1)属国家明令淘汰或者禁止使用的。
(2)超过安全技术标准或者制造厂家规定的使用年限的。
(3)经检验达不到安全技术标准规定的。
(4)没有完整安全技术档案的。
(5)没有齐全有效的安全保护装置的。
使用单位在建筑起重机械使用过程中应当履行哪些安全职责?
(1)根据不同施工阶段、周围环境以及季节、气候的变化,对建筑起重机械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2)制定建筑起重机械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3)在建筑起重机械活动范围内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对集中作业区做好安全防护。
(4)设置相应的设备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的设备管理人员。
(5)指定专职设备管理人员、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现场监督检查。
(6)建筑起重机械出现故障或者发生异常情况的,立即停止使用,消除故障和事故隐患后,方可重新投入使用。
安全生产投入应包括:
(1)安全培训费用。
(2)劳动防护用品费用。
(3)安全技术措施费用。
(4)特种设备安全检测费用。
(5)安全警示标志及标识费用。
(6)安全管理费用。
(7)其他事故预防费用。
防范生产安全事故的措施包括:
(1)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2)完善现场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或完善现场操作规程)。
(3)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对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能力。
(4)完善应急救援预案,加强演练。
(5)配备和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6)加强工程施工管理。
(7)完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施工总承包单位应当履行下列安全职责:
1)向安装单位提供拟安装设备位置的基础施工资料,确保建筑起重机械进场安装、拆卸所需的施工条件。
2)审核建筑起重机械的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备案证明等文件。
3)审核安装单位、使用单位的资质证书、安全生产许可证和特种作业人员的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
(4)审核安装单位制定的建筑起重机械安装、拆卸工程专项施工方案和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5)审核使用单位制定的建筑起重机械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6)指定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监督检查建筑起重机械安装、拆卸、使用情况。
(7)施工现场有多台塔式起重机作亚时,应当组织制定并实施防止塔式起重机相互碰撞的安全措施。
建筑起重机械的相关特种作业人员有哪些?
安装拆卸工、起重信号工、起重司机、司索工等。
与外电路的安全距离
下列特殊场所使用的照明器应使用安全电压:
下列特殊场所使用的电动工具:
高处作业分类
特殊高处作业类别分为如下几种:
(1)强风(六级,风速10.8m/s)及以上情况下进行的强风高处作业。
(2)高温或低温环境下进行的异温高处作业。
(3)在降雪时进行的雪天高处作业。
(4)在降雨时进行的雨天高处作业。
(5)在室外完全采用人工照明进行的夜间高处作业。
(6)在接近或接触带电体条件下进行的带电高处作业。
(7)在无立足点或无牢靠立足点的条件下进行的悬空高处作业。
直接引起坠落的客观危险因素分为11种:
(1)阵风风力五级(风速8.0m/s)以上。
(2)GB/T规定的Ⅱ级或Ⅱ级以上的高温作业。
(3)平均气温等于或低于5℃的作业环境。
(4)接触冷水温度等于或低于12℃的作业。
(5)作业场地有冰、雪、霜、水、油等易滑物。
(6)作业场所光线不足或能见度差。
(7)作业活动范围与危险电压带电体距离小于下表的规定(10kv小于1.7米)
(8)摆动,立足处不是平面或只有很小的平面,即任一边小于mm的矩形平面、直径小于mm的圆形平面或具有类似尺寸的其他形状的平面,致使作业者无法维持正常姿势。
(9)GB规定的Ⅲ级或Ⅲ级以上的体力劳动强度。
(10)存在有毒气体或空气中含氧量低于19.5%的作业环境。
(11)可能会引起各种灾害事故的作业环境和抢救突然发生的各种灾害事故。
存在上述中列出的一种或一种以上客观危险因素的高处作业按下表规定的B类法分级。
高处作业安全技术措施内容
临边与洞口作业、攀登与悬空作业、操作平台、交叉作业及安全网搭设的安全防护措施
高处作业安全防护设施验收应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简记:登平台防栏网
①防护栏杆立杆、横杆及挡脚板的设置、固定及其连接方式;
②攀登与悬空作业时的上下通道、防护栏杆等各类设施的搭设;
③操作平台及平台防护设施的搭设;
④防护棚的搭设;
⑤安全网的设置;
⑥安全防护设施构件、设备的性能与质量;
⑦防火设施的配备;
⑧各类设施所用的材料、配件的规格及材质;
⑨设施的节点构造,材料配件的规格、材质及其与建筑物的固定、连接状况。
高处作业安全防护设施验收资料应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①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技术措施或施工方案;
②安全防护用品用具产品合格证明;
③安全防护设施验收记录;
④预埋件隐蔽验收记录;
⑤安全防护设施变更记录及签证
写出水平洞口防护做法。
(1)当洞口短边边长为25~mm时,应采用承载力满足使用要求的盖板覆盖,盖板四周搁置应均匀,且应防止盖板位移。
(2)当洞口短边边长为~1mm时,应采用盖板覆盖或防护栏杆等措施,并应固定牢固。
(3)当洞口短边边长≥1mm时,应在洞口作业侧设置高度不小于mm的防护栏杆,洞口应采用安全平网封闭。
(4)洞口盖板应能承受不小于1kN的集中荷载和不小于2KN/m2的均布荷载。
写出采光井防护做法。
(1)使用材料:防护栏杆采用Φ48.3mm×3.6mm钢管,50mm厚脚手板,安全网采用大眼网和密目网。
(2)设置要求如下:
①洞口四周用钢管搭设三道防护栏杆:
第一道栏杆距地面mm
第二道栏杆距地面mm
第三道栏杆距地面mm
立杆高度mm
防护栏杆距洞口边不小于mm
②洞口尺寸不大于0mm时,中间设置一道立杆;洞口尺寸大于0mm时,立杆间距不大于mm。
③在第一道防护栏杆的上部满铺脚手板;栏杆的下部设置高mm的木质挡脚板。
④钢管喷涂间距为mm清晰红白漆,挡脚板喷涂斜45°、间距mm清晰红白漆。
电梯井防护做法
①电梯井首层应设置双层水平安全网,两层网之间的间距为mm。施工层及其他每隔两层且不大于10m设一道水平安全网。施工层的下一层的井道内设置一道硬质隔断以防物件掉落
②施工层的下一层,利用结构墙壁上的大螺栓孔安装四个勾头螺栓,其直径不小于25mm;在勾头螺栓上架设两根横向钢管,并沿横向钢管架设三根纵向钢管,形成钢管框架;在钢管框架上满铺脚手板,其端部与墙体的间隙应小于mm。
③电梯井首层及其他设置层,利用结构墙壁上的大螺栓孔安装四个勾头螺栓,其直径不小于25mm,勾头伸出结构井壁不大于mm。沿电梯井壁,在勾头螺栓上绑扎钢丝绳,其直径不小于6mm。将安全平网的四边与钢丝绳绑扎,其边缘距电梯井壁的间隙应小于mm。
④电梯井口设置高度不低于1mm的工具式定型防护栏杆。
⑤电梯井防护门除立杆喷涂间距mm清晰红白漆外,立柱固定时采用Φ8mm膨胀螺栓与墙面固定。
攀登与悬空作业
直梯宜为5米,不得超过10米,3米设护笼,8米设平台,立体mm踏步,斜道mm防滑条。直梯角度75(±5),折梯35-45°。
脚手架验收阶段:
1)基础完工后及脚手架搭设前。
2)作业层上施加荷载前。
3)每搭设完6~8m高度后。
4)达到设计高度后。
5)遇有六级强风及以上风或大雨后,冻结地区解冻后。
6)停用超过一个月。
操作平台要求
模板工程
永久荷载1.2,活荷载1.4
模板及其支架有:承载能力、刚度、稳定性
支架立柱的长细比不大于
大于4米时起拱,起拱高度为全跨长度1/-3/
支架垂直度:≤5米为6mm,>5米为8mm
拆模顺序:拆柱模斜撑与柱箍→拆柱侧模→拆楼板底模→拆梁侧模→拆梁底模
安全网的三要素
负载高度、网的宽度、缓冲距离(3米宽水平网距离下方物体3米,6米宽水平网距离下方物体5米)
基坑开挖放坡要求
下列基坑工程的监测方案应进行专门论证:
①地质和环境条件复杂的基坑工程。
②临近重要建筑和管线,以及历史文物、优秀近代建筑、地铁、隧道等破坏后果很严重的基坑工程。
③已发生严重事故,重新组织施工的基坑工程。
④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一、二级基坑工程。
基坑工程的应急措施
需要编制专项施工方案与专家论证的有哪些?
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内容
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专项方案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项目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编制,专项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概况⒉编制依据3.施工计划4.施工工艺技术5.施工安全保证措施6.施工管理及作业人员配备和分工7.验收要求8.应急处置措施9.计算书及相关图纸
方案专家论证要求
1.论证参加人员
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专项方案应当由施工单位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实行施工总承包的,由施工总承包单位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
(1)专家组成员(不得少于5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从事专业工作15年以上或具有丰富的专业经验
(2)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
(3)有关勘察、设计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及相关人员。
(4)总承包单位和分包单位技术负责人或授权委派的专业技术人员、项目负责人、项目技术负责人、专项施工方案编制人员、项目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及相关人员。
(5)监理单位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及专业监理工程师。
与本工程有利害关系的人员不得以专家身份参加专家论证会。
2.专家论证的主要内容
(1)专项方案内容是否完整、可行。
(2)专项方案计算书和验算依据、施工图是否符合有关标准规范。
(3)专项施工方案是否满足现场实际情况,并能够确保施工安全。
3.其他
通过:施工单位可参考专家意见自行修改完善;
修改后通过:按专家意见修改+审核和审查+修改情况告知专家
不通过:重新组织专家论证。
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现场安全管理要求
施工单位:公告→按方案施工→作业人员登记→监测巡视→应急处置-档案管理
(1)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现场显著位置公告危大工程名称、施工时间和具体责任人员,并在危险区域设置安全警
示标志。
(2)施工单位应当严格按照专项施工方案组织施工,不得擅自修改专项施工方案。因规划调整、设计变更等原因确需调整的,修改后的专项施工方案应当重新审核和论证。涉及资金或者工期调整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约定予以调整。
(3)施工单位应当对危大工程施工作业人员进行登记,项目负责人应当在施工现场履职。
(4)施工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对危大工程进行施工监测和安全巡视,发现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应当立即组织作业人员撤离危险区域。
(5)危大工程发生险情或者事故时,施工单位应当立即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并报告工程所在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
(6)施工单位应当将专项施工方案及审核、专家论证、交底、现场检查、验收及整改等相关资料纳入档案管理。
2.建设单位危大工程应急抢险结束后,建设单位应当组织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制定工程恢复方案,并对应急抢险工作进行后评估。
3.监测单位编制监测方案,及时向建设单位报送监测结果,发现异常及时向建设、设计、施工、建立单位报告,建设单位立即组织相关单位处置。
4.编制人员向现场管理人员交底,现场管理人员向作业人员交底,并签字确认。
5.现场的安全管理人员对专项施工方案实施监督,未按专项施工方案施工的要求立即整改并报告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应及时组织限期整改。
有限空间单纯窒息气体:二氧化碳、氮气、氩气、六氟化硫、水蒸气、甲烷
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管理要求
(1)建立、健全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有限空间作业负责人、作业人员、监护人员职责。
(2)组织制定专项作业方案、安全作业操作规程、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安全技术措施等有限空间作业管理制度。
(3)保证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投入,提供符合要求的通风、检测、防护、照明等安全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
(4)督促、检查本单位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生产工作,落实有限空间作业的各项安全要求。
(5)提供应急救援保障,做好应急救援工作。
(6)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有限空间作业要求
(1)凡进入有限空间进行施工、检修、清理作业的,施工单位应实施作业审批。未经作业负责人审批,任何人不得进入有限空间作业。
(2)有限空间出入口附近应设置醒目的警示标识,并告知作业者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和防控措施,防止未经许可人员进入作业现场。
(3)有限空间作业现场应明确作业负责人、监护人员和作业人员,不得在没有监护人的情况下作业。相关人员应明确自身职责,掌握相应技能:
①作业负责人应了解整个作业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确认作业环境、作业程序、防护设施、作业人员符合要求后,授权批准作业,及时掌握作业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条件变化,当有限空间作业条件不符合安全要求时,终止作业。
②作业人员应接受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培训;遵守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操作规程,正确使用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设施与个人防护用品;应与监护人员进行有效的操作作业、报警、撤离等信息沟通。
⑧监护人员应接受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培训;全过程掌握作业人员作业期间情况,保证在有限空间外持续监护,能够与作业人员进行有效的操作作业、报警、撤离等信息沟通;在紧急情况时向作业人员发出撤离警告,必要时立即呼叫应急救援服务,并在有限空间外实施紧急救援工作;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进入。
(4)生产经营单位委托承包单位进行有限空间作业时,应严格承包管理,规范承包行为,不得将工程发包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单位和个人。
生产经营单位将有限空间作业发包时,应当与承包单位签订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者在承包合同中约定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存在多个承包单位时,生产经营单位应对承包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统一协调、管理。承包单位应严格遵守安全协议,遵守各项操作规程,严禁违章指挥、违章作业。
(5)生产经营单位应对有限空间作业负责人员、作业人员和监护人员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培训内容包括:
①有限空间存在的危险特性和安全作业的要求。
②进入有限空间的程序。
③检测仪器、个人防护用品等设备的正确使用。
④事故应急救援措施与应急救援预案等。
生产经营单位没有条件开展培训的,应委托具有资质的培训机构开展培训工作。
(6)生产经营单位应制定有限空间作业应急救援预案,明确救援人员及职责,落实救援设备器材,掌握事故处置程序,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预案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演练,并不断进行修改完善。
有限空间发生事故时,监护人员应及时报警,救援人员应做好自身防护,配备必要的呼吸器具、救援器材,严禁盲目施救,导致事故扩大。
应急预案编制的程序
成立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资料收集、风险评估应急能力评估、编制应急预案和应急预案评审6个步骤。
应急预案保障措施
(1)通信与信息保障
(2)应急队伍保障:明确应急响应的人力资源,包括应急专家、专业应急队伍、兼职应急队伍等。
(3)物资装备保障:明确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物资和装备的类型、数量、性能、存放位置、运输及使用条件、管理责任人及其联系方式等内容。
(4)其他保障:根据应急工作需求而确定的其他相关保障措施(如经费保障、交通运输保障、治安保障、医疗保障、后勤保障等)。
应急预案管理措施
(1)应急预案培训:明确对生产经营单位人员开展的应急预案培训计划、方式和要求。如果应急预案涉及社区和居民,要做好宣传教育和告知等工作。
(2〉应急预案演练:明确生产经营单位不同类型应急预案演练的形式、范围、频次、内容以及演练评估、总结等要求。
(3)应急预案修订(4)应急预案备案(5)应急预案实施
应急演练包括:计划、准备、实施、评估总结、改进五个阶段
应急演练计划
目的、类型(形式)、时间、地点,演练主要内容、参加单位和经费预算
应急演练方案内容
应急演练目的及要求、应急演练事故情景设计、应急演练规模及时间、参演单位和人员主要任务及职责、应急演练筹备工作内容、应急演练主要步骤、应急演练技术支撑及保障条件、应急演练评估与总结。
应急演练内容:
(1)预警与报告(2)指挥与协调(3)应急通道(4)事故监测
(5)警戒与管制(6)疏散与安置(7)医疗卫生(8)现场处置
(9)社会沟通(10)后期处置(11)其他
应急演练的实施
(1)熟悉演练任务和角色(2)组织预演(3)安全检查
(4)应急演练(5)演练记录(6)评估准备(7)演练结束
应急演练评估内容:重点对演练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演练目标的实现、参演人员的表现以及演练中暴露的问题
应急演练总结报告内容:演练基本概要、演练发现的问题,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应急管理工作建议
安全管理人员的配备要求
安全生产检查分类方法有如下类型:
(1)定期安全生产检查
(2)经常性安全生产检查:包括交接班检查、班中检查、特殊检查等。
(3)季节性及节假日前后安全生产检查
(4)专业(项)安全生产检查
(5)综合性安全生产检查
(6)职工代表不定期对安全生产的巡查
安全生产检查的方法:
常规检查、安全检查表法、仪器检查及数据分析法。
重大事故隐患报告内容应包括:
1)隐患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
2)隐患的危害程度和整改难易程度分析。
3)隐患的治理方案。
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治理的目标和任务。
2)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3)经费和物资的落实。
4)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
5)治理的时限和要求。
6)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
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治理的目标和任务。
2)采取的方法和措施。3)经费和物资的落实。4)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5)治理的时限和要求。6)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
企业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应当具备下列安全生产条件:
(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完备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2)安全投入符合安全生产要求。
(3)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4)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经考核合格。
(5)特种作业人员经有关业务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资格证书。
(6)从业人员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
(7〉依法参加工伤保险,为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
(8)厂房、作业场所和安全设施、设备、工艺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和规程的要求。
(9)有职业危害防治措施,并为从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
(10)依法进行安全评价。
(11)有重大危险源检测、评估、监控措施和应急预案。
(12)有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急救援组织或者应急救援人员,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
(13)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主要负责人的安全培训包括下列内容:管理+技术+生产专业知识
(1)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及标准。(2)安全生产管理基本知识、安全生产技术、安全生产专业知识。
(3)重大危险源管理、重大事故防范、应急管理和救援组织以及事故调查处理的有关规定。(4)职业危害及其预防措施。
(5)国内外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经验。(6)典型事故和应急救援案例分析。(7)其他需要培训的内容。
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包括下列内容:管理+技术+职业卫生知识
(1)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及标准。(2)安全生产管理、安全生产技术、职业卫生等知识。
(3)伤亡事故统计、报告及职业危害的调查处理方法。(4)应急管理、应急预案编制以及应急处置的内容和要求。(5)国内外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经验。
(6)典型事故和应急救援案例分析。(7)其他需要培训的内容。
培训学时:32+12学时。
厂级岗前安全培训内容包括:
①本单位安全生产情况及安全生产基本知识。②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③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权力和义务。④有关事故案例等。
车间(工段、区、队)级岗前安全培训内容包括:
①工作环境及危险因素。
②所从事工种可能遭受的职业伤害和伤亡事故。③所从事工种的安全职责、操作技能及强制性标准。④自救互救、急救方法、疏散和现场紧急情况的处理。⑤安全设备设施、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和维护。
⑥本车间(工段、区、队)安全生产状况及规章制度。⑦预防事故和职业危害的措施及应注意的安全事项。⑧有关事故案例。
⑨其他需要培训的内容。
班组级岗前安全培训内容包括:
①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②岗位之间工作衔接配合的安全与职业卫生事项。⑧有关事故案例。
④其他需要培训的内容。
(4)生产经营单位新上岗的从业人员,岗前安全培训时间不得少于24学时。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建立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安全技术档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特种设备的设计文件、产品质量合格证明、安装及使用维护保养说明、监督检验证明等相关技术资料和文件;
(2)特种设备的定期检验和定期自行检查记录;(检查记录)
(3)特种设备的日常使用状况记录;(使用状况记录)
(4)特种设备及其附属仪器仪表的维护保养记录;(维保记录)
(5)特种设备的运行故障和事故记录。(事故记录)
报告事故内容:
①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②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⑧事故的简要经过;
④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⑤已经采取的措施
⑥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事故调查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事故项目及各参建单位概况;
2)事故发生经过和事故救援情况;
3)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
4)事故项目有关质量检测报告和技术分析报告;5)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
6)事故责任的认定和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7)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
制度分类:按照安全系统工程和人机工程原理建立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体系,一般把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分为四类,即综合管理、人员管理、设备设施管理、环境管理。
(1)综合管理:安全生产管理目标、指标和总体原则;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管理定期例行工作制度;承包与发包工程安全管理制度;安全设施和费用管理制度;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危险物品使用管理制度;消防安全管理制度;隐患排查和治理制度;交通安全管理制度;防灾减灾管理制度;事故调查报告处理制度;应急管理制度;安全奖惩制度。
(2)人员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劳动防护用品发放使用和管理制度;安全工器具的使用管理制度;特种作业及特殊危险作业管理制度;岗位安全规范;职业健康检查制度;现场作业安全管理制度。
(3)设备设施安全管理制度:"三同时"制度;定期巡视检查制度;定期维护检修制度;定期检测、检验制度;安全操作规程。
(4)环境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标志管理制度;作业环境管理制度;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4、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制定和修改流程
(1)起草。由负责安全生产管理部门或相关部门负责起草。
(2)会签或公开征求意见。
(3)审核。
(4)签发。由主要负责人或者总工程师签发。
(5)发布。采用固定方式进行发布。
(6)培训。
(7)反馈。
(8)持续改进。对安全操作规程类规章制度,除每年进行审查和修订外,每3-5年应进行一次全面修订,并重新发布,确保规章制度的建设和管理有序进行。
特种作业人员(十大类)
(1)电气作业;(2)焊接与热切割作业;(3)高处作业;(4)制冷与空调专业;(5)煤矿安全作业;(6)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作业;(7)石油天然气安全作业;(8)冶金(有色)生产安全作业;(9)危险化学品安全作业;(10)烟花爆竹安全作业;(11)安全监管总局认定的其他作业。
特种设备的管理
(1)特种设备的采购、安装必须符合相关规定;
(2)特种设备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按规定操作,定期接受培训。
(3)特种设备在投入使用前或投入使用后30日内向市级特种设备安全监管部门登记。
(4)健全完善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
(5)在检验有效期满1个月前向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申报定期检验;
(6)制定特种设备事故应急专项预案,并定期进行事故应急演练;
(7)存在严重事故隐患、无改造、维修价值的、超过使用年限的按规定进行报废。
(8)不得使用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特种设备。
企业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应当具备哪些条件。
(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完备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2)安全投入符合安全生产要求;
(3)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4)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经考核合格;
(5)特种作业人员经有关业务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资格证书;
(6)从业人员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
(7)依法参加工伤保险,为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
(8)厂房、作业场所和安全设施、设备、工艺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和规程的要求;
(9)有职业危害防治措施,并未从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保护用品。
(10)依法进行安全评价;
(11)有重大危险源监测、评估、监控措施和应急预案;
(12)有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急救援组织或者应急救援人员,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
(13)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预警信号:红色Ⅰ、黄色Ⅱ、橙色Ⅲ、蓝色Ⅳ。
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1)立即组织营救受害人员,组织撤离或者采取其他措施保护危害区域内的其他人员。抢救受害人员是应急救援的首要任务。
(2)迅速控制事态,并对事故造成的危害进行监测、检测,测定事故的危害区域、危害性质及危害程度。
(3)消除危害后果,做好现场恢复。
(4)查清事故原因,评估危害程度。
应急管理包括预防、预备、响应和恢复4个阶段。
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应遵循哪些原则?
(1)统一领导,分级管理;(2)条块结合,属地为主;
(3)统筹规划,合理布局;(4)依托现有,资源共享;
(5)一专多能,平站结合;(6)功能实用,技术先进;
(7)整体设计,分步实施。
事故应急救援响应程序包括:
(1)接警与响应级别确定;(2)应急启动;(3)救援行动;
(4)应急恢复;(5)应急结束。
应急预案编制包括以下6个步骤:
(1)成立工作组。成立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编制工作组,明确编制任务,职责分工,制定编制计划。
(2)资料收集。
(3)危险源与风险分析。
(4)应急能力评估。
(5)应急预案编制。
(6)应急预案的评审与发布。评审由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组织或者聘请外部有关专家进行评审。评审后,按规定备案,经主要负责人签署发布。
完整的应急预案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1)应急预案概况。
(2)事故预防。对潜在事故、可能发生的次生与衍生事故进行分析并说明所采取的预防和控制事故的措施。
(3)准备程序。应急行动前所需采取的准备工作。
(4)应急程序。
(5)现场恢复。主要包括宣布应急结束的程序;撤离和交接程序;恢复正常状态的程序;现场清理和受影响区域的连续检测;事故调查与后果评价等。
(6)预案管理与评审改进。
应急程序的主要任务和程序:
(1)接警与通知;(2)指挥与控制;(3)警报和紧急公告;(4)通信;(5)事态监测与评估;(6)警戒与治安;(7)人群疏散与安置;(8)医疗与卫生;(9)公共关系;(10)应急人员安全;(11)抢险与救援;(12)危险物质控制。
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事故调查组履行下列职责:
(1)查明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
(2)查明人员伤亡情况。
(3)查明事故的直接经济损失。
(4)认定事故的性质和事故责任。
(5)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6)总结事故教训。
(7)提出事故防范措施和整改意见。
(8)提交事故调查报告。自事故发生之日起60日内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特殊情况可延长,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60日。
事故的应急处置/事故发生后各级人员应该怎样做/现场处置
(1)事故发生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启动事故应急预案,或者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事故发生地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其负责人应当立即赶赴事故现场,组织事故救援。
(3)事故发生后,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妥善保护事故现场以及相关证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事故现场、毁灭相关证据。
(4)因抢救人员、防止事故扩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事故现场物件的,应当做出标志,绘制现场简图,并做出书面记录,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
(5)事故发生地公安机关根据事故的情况,对涉嫌犯罪的,应当依法立案侦查,采取强制措施和侦查措施。犯罪嫌疑人逃匿的,公安机关应当迅速追捕归案。
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1)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
(2)"四不放过"原则。
(3)政府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
生产安全事故的分类/分级。
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时限及报告要求是什么?
(1)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
(2)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3)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逐级上报事故情况,每级上报的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
(4)事故报告出现新情况的,应当及时补报。自事故发生之日起30日内(交通事故、火灾7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
(5)较大涉险事故、一般事故、较大事故每日至少续报1次;重大、特别重大事故每日至少续报2次。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的内容是什么?
(1)事故发生单位的名称、地址、性质、产能等基本情况;
(2)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
(3)事故的简要经过;
(4)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情况;
(5)已经采取的措施;
(6)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依据事故级别划分事故调查级别
(1)特别重大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进行调查;
(2)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分别由事故发生地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负责调查;
(3)未造成人员伤亡的一般事故,县级政府可以委托事故发生单位进行调查。
事故调查组的组成人员
根据事故的具体情况,事故调查组由有关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监察机构、公安机关以及工会派人组成,并应当邀请人民检察院派人参加。事故调查组可以聘请有关专家参与调查。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规定,事故调查报告应当包括哪些内容?
(1)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2)事故发生经过和事故救援情况;
(3)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
(4)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
(5)事故责任的认定以及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6)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
(7)附具有关证据材料。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在事故调查报告上签名。
较大涉险事故是指哪些?
(1)涉险10人以上的事故;
(2)造成3人以上被困或者下落不明的事故;
(3)紧急疏散人员人以上的事故;
(4)因生产安全事故造成严重污染的事故;
(5)危及重要场所和设施安全的事故;
(6)其他较大涉险事故。
39、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的计算方法
直接经济损失的统计范围:
(1)人身伤亡后所支出的费用
医疗费用(含护理费用);丧葬及抚恤费用;补助及救济费用;歇工工资。
(2)善后处理费用
处理事故的事务性费用;现场抢救费用;清理现场费用;事故罚款和赔偿费用。
(3)财产损失价值
固定资产及流动资产损失价值
间接经济损失的统计范围
停产、减产损失价值;工作损失价值;资源损失价值;处理环境污染的费用;补充新职工的培训费用;其他损失费用。
49、重大危险源的监控管理
(1)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建立重大危险源分级监督管理体系,建立重大危险源宏观监控信息网络;
(2)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主要由区县一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进行;
(3)生产经营单位建立重大危险源实时监控预警系统;
(4)对重大危险源进行普查、分级、建立台账,明确管理责任、管理要求;
(5)制定重大危险源组织制度、报告制度、监控管理制度及措施、隐患整改方案、应急措施方案等。
50、安全生产费用使用范围:
(1)完善、改造和维护安全防护设备、设施的支出;
(2)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和现场作业人员安全防护物品支出;
(3)安全生产检查与评价支出;
(4)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隐患的评估、整改、监控支出;
(5)安全技能培训及进行应急救援演练支出;
(6)其他与安全生产直接相关的支出。
55、按导致事故的原因安全技术措施可分为:
(1)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措施;
消除危险源;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隔离;故障-安全设计;减少故障和失误。
(2)减少事故损失的安全技术措施;
隔离;设置薄弱环节;个体防护;避难与救援。
56、安全生产检查的类型,有以下六种:
(1)定期安全生产检查;
(2)经常性安全生产检查;
(3)季节性及节假日前后安全生产检查;
(4)专业(项)安全生产检查;
(5)综合性安全生产检查;
(6)职工代表不定期对安全生产的巡查。
57、安全生产检查的方法三种:
(1)常规检查;(2)安全检查表法;(3)仪器检查及数据分析法。
58、安全生产检查工作程序
(1)安全检查准备。确定检查对象、检查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准备检查工具、进行人员分工。
(2)实施安全检查。通过访谈、查阅文件和记录、现场勘察、仪器测量的方式获取信息。
(3)综合分析。对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检查的结论和意见。
59、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依法监督检查时行使四种职权:
(1)现场检查权;(2)当场处理权;(3)紧急处置权;(4)查封扣押权。
60、重大事故隐患报告内容应当包括哪些?
(1)隐患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2)隐患的危害程度和整改难以程度分析;(3)隐患的治理方案。
61、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应当包括哪些内容?
(1)治理的目标和任务;(2)采取的方法和措施;(3)经费和物资的落实;(4)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5)治理的时限和要求;(6)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
66、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包括哪些内容?
(1)劳动者的职业史;(2)职业病危害接触史;(3)职业健康检查结果;(4)职业病诊疗等有关个人健康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