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起重设备 >> 起重设备前景 >> 自动化码头从零到多个世界第一山东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王熠李心歌青岛报道
在辽阔的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山东半岛如巨龙探海,伸展着雄伟的身姿,在蜿蜒公里的海岸线上,雄踞着山东省港口集团。
在东经°19′、北纬36°00′,黄海之滨,胶州湾畔,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坐落于此。碧海蓝天之间,偌大的码头和堆场生产作业行云流水,却无一名工人在现场。16台蓝色自动化桥吊矗立码头,从来自全球的巨轮上高效有序地装卸着集装箱,76台高速轨道吊在堆场上往来穿梭,83台自动导引车流转自如,重达数十吨的集装箱被轻巧抓起、精准堆码,被集装箱货车运往全国各地。
00:37时间回溯到年5月11日,全球领先、亚洲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在这里诞生,开创了全球低成本、短周期、全智能、高效率、更安全、零排放的全自动化码头建设先河,创造了超越全球同类码头单机平均效率50%、并且在商业运营条件下不断刷新的世界纪录,让“中国智造”的旗帜在全球自动化码头的高峰上高高飘扬。
在这座码头背后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不甘心,勇担当;不服输,敢拼命;不畏艰,求创新;不怕难,善钻研;不满足,争一流,用自强不息的奋斗创造着震撼世界的奇迹,也赋予了这座码头远超码头本身的意义。
他们,就是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团队——“连钢创新团队”。
他们,用行动深深镌刻新时代“振超精神”的内涵:“爱岗敬业、为国奉献的主人翁精神;艰苦奋斗、努力开拓的拼搏精神;与时俱进、争创一流的创新精神;团结协作、互相关爱的团队精神;精益求精、超越自我的工匠精神。”
自动化码头鸟瞰图
“中国人能干出世界第一的装卸效率,也一定能依靠自己的智慧建成世界最好的自动化码头!”
20世纪最后十年,自动化码头逐渐崛起,成为世界强港竞相追逐的“大国重器”。自年荷兰鹿特丹港ECT(EuropeCombinedTerminals)码头投产以来,自动化码头已经完成了第四代不断升级改造。当时,作为全球港口大国,中国在世界前十名集装箱大港中占据7席,但在象征全球港口最强科技的全自动甚至半自动化码头榜单上却寂寂无名。
“我们建成了世界最大的码头,干出了世界最高的效率,但这远远不够,我们必须建成最先进的自动化码头,成为科技强港,这将是传统码头装卸模式向智慧港口转型的一场革命!”也是在这一年,山东港口青岛港悄然启动了建设中国全自动化码头的引擎,开始了迈向科技强港的升级蝶变。
年秋,当落日的余晖铺满胶州湾的海面,深秋的青岛港展示一种别样的美。刚刚受命担任“青岛港自动化码头筹建小组”组长的张连钢,站在青岛港大港综合楼6楼的窗前,俯瞰青岛港集装箱的发祥地8号码头,内心百感交集。
年,张连钢从武汉水运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前身)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分配到了当时的青岛港安技处。
进港不到十个月,这个23岁的年轻人主动放弃了人人羡慕的机关岗位,报名参加了青岛港第一个集装箱泊位——52泊位的建设,从此便与集装箱码头结下了不解之缘。
年,他参与了“六五”国家重点技术攻关项目——国内第一台采用全可控硅直流调速集装箱桥吊的安装、调试工作;上世纪90年代,他参与开发“青岛港前湾三期智能生产控制系统”;年,他主持完成大型轮胎式起重机移动供电技术创新,实现了轮胎吊“油改电”技术突破并在全国港口推广,赢得业界同行的高度评价。
时光如水,物换星移,一晃三十年过去了,中国发生了巨变,中国港口也在阔步前进,“世界上有多大的船舶,青岛港就有多大的码头”,彰显着包括青岛港在内的中国港口的实力和自信。
在各国自动化码头的发展历史上,既有成功的喜悦,也不乏失败的泪水。
各种先进技术的研发、融合、应用,动辄数亿甚至数十亿元的巨大投入,让青岛港决策者不得不慎之又慎。
年10月,青岛港经过反复遴选,任命既有三十多年机械、电气、控制等专业技术功底,又有十几年集装箱码头业务、信息和管理经验的张连钢,担当“自动化码头筹建小组项目组”组长。
张连钢回忆说:“刚接到任务时,我既兴奋又有压力。兴奋的是,建设中国自己的全自动化码头是我20多年的梦想,即使病休期间,我也一直在跟踪研究世界行业动态,而这一天终于来了!压力是,在发达国家,全自动码头因投资高、周期长、效率低等原因,被称为‘贵族码头’,而且多数是半自动化或局部自动化。全自动化码头,无疑是全新的、更高风险的挑战,我们将面对很多无法预知的困难!”
年10月23日,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从这一天起,青岛港自动化码头项目组吹响了“集结号”。
李永翠、李波、张卫、吕向东、周兆君、修方强、潘海青、王延春,这从各基层单位而来的8名青岛港IT、流程、设备、土建等方面的专家集聚在一起,开始了历时数年冲击世界港口科技制高点的艰难跋涉……
“全自动化码头不是西方人的‘专属’,他们能做到的,中国人也一样能做到,而且做得更好!”
当时,业界对青岛港的选择众说纷纭,甚至有国外专家直接质疑:中国有能力搞自动化码头?在质疑声中,张连钢带领项目组进行了艰苦的调研论证和规划设计。
立项之初,项目组成员连自动化码头是什么样都没见过。抱着虚心求教的态度,张连钢带领大家先后奔赴荷兰、英国、德国、西班牙等国外自动化码头考察“取经”,但国外同行却对核心技术“三缄其口”。“他们说凭咱们现在的技术,做出这个码头至少10年,建议我们直接购买他们的成熟技术!”与外方专家一番交流后,随行翻译低声对张连钢说。买,当然可以,但却开出了天价。
“跑了一圈有收获,但求不到‘真经’。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要成功还得依靠我们自己!”在返回住处的车上,闷了一路的张连钢最后硬邦邦扔出了两句话。
项目组的成员也是人人憋了一口气,但大家也看到了,所谓自动化码头,也不是“完全”自动化,那些“云端”高科技并非高不可攀。
考察归来,项目组千方百计搜集信息,如饥似渴“恶补”自动化码头专业知识,甚至连电子地图都被拿来放大参考。每个人都通宵达旦“连轴转”,每个专业都形成了上万字的考察报告,夜以继日召开了数千次专题分析论证会,用计算分析、逆向推导、模拟仿真等方法艰难推进。
万涓成水,终于汇流成河。随着信息的汇总和无数次讨论碰撞,码头轮廓在大家脑海中一点点成型,信心也在一点一滴增强,“中国人能干出世界第一的装卸效率,也一定能依靠自己的智慧建成世界最好的自动化码头!”项目组发出了铿锵有力的声音,向着心中的梦想奋力前进。
“连钢团队”合影
“符合青岛港实际,才是自动化码头建设的灵魂”
国外考察的结果让项目组清醒认识到:“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还是要靠自己”。
自动化码头拥有多家外方股东。筹建之初,股东方想把西方成熟的自动化码头模式搬到青岛港,最大限度降低建设难度和运营风险。
工艺布局和业务流程是自动化码头的核心。最初,股东方介绍了多家国外专业咨询公司来港交流,并出示了设计理念和初步方案。在他们看来,中国港口要干成这样先进复杂的项目,必须依靠更成熟的欧美专家团队,采用他们20年积累形成的规范。但这些方案被项目组认真研究后一一否决了。
拒绝是有理由的。一方面是成本太高、周期太长,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核心技术不向青岛港开放,码头投产后青岛港无法根据自身生产实际优化系统,所有开发的专利都是开发商的……
“每个港口特点不同,我们不可能照搬照抄,也没有东西可抄。我们只有根据青岛的口岸实际、货源结构、码头流程、操作习惯,设计出自己的工艺流程、总平面布局和技术指标体系及规格参数,才能构建起一整套合理的集成方案和实施策略。”张连钢说。而后来的事实证明,“符合青岛港实际,是自动化码头建设的灵魂!”这绝不是官话、套话,而是决定了码头成败的大实话!
曾经来港的国外资深专家得知青岛港有20多人负责方案设计和系统集成时,直摇头:“人太多了!”按他的介绍,国外同类码头通常先聘请4、5名专业咨询师分专业做咨询,每人费用约40万美元;然后再分别请专业公司进行咨询方案论证、审核;审核通过后,再进行方案细化设计和集成。按照这个节奏,从项目立项到投产需要8-10年。而青岛港已经根据市场需求,自我设定了工期折半的目标。
张连钢说:“我们在项目组织上采取的是规划设计、建设集成和商业运营‘三位一体’模式,项目组每个人都全流程参与设计、建设和运营,项目的演进路径不是‘串行分步’,而是‘并行协同’,每个人要担当咨询师、设计者和经营者等多项责任,都要学会‘弹钢琴’。这样算,我们的人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
从方案开始设计的那天起,项目组办公室的灯就没在晚上十点前熄灭过,通宵达旦更是家常便饭。
外国专家也很敬业,但把敬业干到了“玩命”的份上,就超出他们的想象了。靠“土专家”团队协作,靠“啃硬骨头”的精神,连钢创新团队硬生生把国外三年的设计工作在15个月内完成。当国外专家看到项目组一次性形成的整体方案时,大为震惊:“不可思议!我必须说,你们的模式才是最符合自动化码头建设方向的模式!”
张连钢指着码头总平面布局图说:“这张图,凝结着项目组的集体智慧,价值不凡!这完全是由我们主导、规划、设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自动化码头蓝图!我们庆幸有当初的坚持。”
自动化码头布局鸟瞰图
“技术水平最高的码头方工程师团队”
“还是不对!”年初的一个清晨,负责IT系统研发的李永翠又干了个通宵,揉了揉酸涩的眼睛,可对AGV“死锁”原因的分析还萦绕脑海里。
那段时间,AGV“死锁”的情况频繁出现,必须迅速查明原因、优化软件,让AGV顺畅“跑起来”。李永翠和同事们用了几个月,分析了上万条工作日志,从中归纳了十几种“死锁”类型,最终成功“解锁”。
回想这段经历,李永翠说:“这三年,我和同事陈强、刘耀徽他们提了上千条优化建议,每次都要经历这样的过程。考验的是知识,也是耐心和细心。”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在建设过程中,无论是五十多岁的“元老级”工程师,还是正值当打之年的中年骨干、新锐大学生,为了“追求完美,干到极致”,大家在一轮又一轮的自我否定中磨砺成长,把“中国模式”一点一点打磨成型。
设备选型是码头的“重头戏”,同样体现了项目组敢于打破常规的创新锐气。
负责桥吊设备的张卫讲了一个故事:自动化双小车桥吊是自重多吨、轮压超过吨的“超级大胖子”。选型初期,大家发现,传统的码头承载能力相对较低,双小车桥吊的轮压已经接近码头承载的上限。
怎么办?土建改造成本太高,只有从降低桥吊轮压入手。如何既满足桥吊性能,又减轻桥吊自重、降低轮压,成为新的“拦路虎”。项目组开起了“诸葛亮会”,张连钢提出,如果主小车后大梁减少3个与AGV的交互车道,会对装卸作业产生多大影响?沿着这个思路,设备组组长殷健牵头带领张卫、王延春等同事反复论证后发现,桥吊后大梁减少车道的方案不仅对作业没影响,还能降低系统对车道任务分配计算的工作量。
思路一变天地宽。项目组与设备制造商上海振华联手进行仿真模拟,最终提出了“桥吊后伸距减少12米”的全球首创桥吊设计方案,桥吊自重足足降了50余吨,节省了制造成本60余万元,不仅破解了码头承载压力难题,保证了安全,而且带动了TOS、ECS等系统连锁优化,避免了因土建改造带来的上千万元投入。
AGV的核心技术是ECS系统,掌握在欧洲一家厂商手中。因为不开放、捆绑销售等,项目组决定放弃欧洲方案,与设备制造方上海振华联手攻关。
当时,行业内没有人敢相信,青岛港建自动化码头,竟然能够不选国外成熟技术。面对外界的质疑,“连钢创新团队”硬是靠实干、苦干、巧干把这项技术做到了全球业界最优。
年初,项目组对ECS研发进行阶段评估后,发现功能根本达不到需求。“码头几十个亿的投资,可能就转不起来,开工时间也将拖后好几年。”直到现在,回想起那段时间,杨杰敏双手紧握、神情沉重。
在上海长兴岛一间封闭的会议室内,杨杰敏带领的攻关小组吃喝拉撒不出方圆米。经过了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战,经历了近百次失败,终于有了一丝进展。
在年8月的一次测试中,无论是模拟仿真系统,还是现场,6辆AGV都在流畅运转,现场的40多人忍不住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
软件是自动化码头的“大脑”。项目组从千丝万缕的码头业务中规划、设计出多个清晰的业务流程,自主构建了符合青岛港特色的全自动化码头智能生产控制系统方案。别小看这多个业务流程,却生发出了海量的“大数据”,在“云端”星罗棋布,仅用于存放数据的服务器,其数量就超过了当时青岛港全港的2倍。
曾有人戏称自动化码头是“接口”工程,软软接口、硬硬接口、软硬接口、网络接口、平台接口等错综复杂,必须严丝合缝。IT工程师和业务分析师仅流程测试案例就编写了多个,反复测试达十几万次。自主开发的软件项目在测试中发现系统功能出现异常,但疑点有数百个。他们像大海捞针一样按流程一点点回溯,连续一周每天干到凌晨,最终找到了产品中潜在的问题点并及时修改,被专家评价为“非常有价值的项目经验”。
在设备执行系统方面,设备组用创新设计降低成本,核心设备比欧洲同类码头节约成本数亿元,有的可做到10年免维护。特别针对AGV的设计,项目组算了一笔账:如果采用国外主流的铅酸电池,寿命短,污染大,码头规模化后要配备超过0吨的铅酸电池,每周就要淘汰10吨电池。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大胆采用钛锂电池替代铅酸电池,设计制造了世界首台不用换电池的AGV,每个作业循环自动完成充电,巡航里程无限制,不但节能环保,而且设备减重十几吨,实现了低成本、小容量、长寿命、轻量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一举节省换电站建设成本过亿元。
为了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和进度,当时的工程设备技术负责人殷健创新提出了“一横一竖一全”的建设原则,使桥吊、轨道吊、AGV三大设备的调试与土建工程可同时进行,实现各专业、各系统的“迭代推进”。他统筹协调几十个专业、几十家施工单位协同施工,为了保证快速推进,在每周一次的工程建设协调会上经常和供应商、施工方甚至多年的老同事争得面红耳赤、声嘶力竭;带头绞尽脑汁研究政策、设计路径,积极协调口岸部门使设备建造、通关、上岸等顺利进行。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负责操作的朱文峰、王吉升、隋晓等对多个流程反复修改十几稿;负责作业的李波、管廷敬、耿卫宁等做了40多个闸口方案,设计了高效、便捷的进出分离式闸口;耿增涛、刘迅、任荣升等人勇挑软件开发重担;设备人员张卫、王延春、吕向东、修方强、王伟、王培山、孙秀良、王心成等深入论证,确定最佳设备规格;负责土建的周兆君以一当十……这个团队被外方专家评价为“所见过的技术水平最高的码头方工程师团队”。
三年奋斗,他们推出了一连串耀眼的“全球首创”:全球首次研制成功了机器人自动拆装集装箱扭锁;全球首次研制成功了港口大型机械防风“一键锚定”装置;全球首创了自动导引车循环充电技术;全球首创非等长后伸距双小车桥吊;首创高速轨道吊无轮缘车轮设计,避免车轮啃轨;实现岸边全自动无人理货、全自动喷淋熏蒸消毒、全自动空箱查验、冷箱温度自动监控……
三年并行协同式推进,他们创造了令人咂舌的“奇迹”:自主设计了全套业务流程;规划了符合实际、先进合理的码头总平面布局;建立了合理的指标体系和技术规格参数;形成了自动化码头建设总集成方案及实施策略,高质量、短周期主导着数十家参与方实施了码头系统总集成,攻克了10多项世界性技术难题,用3年走完了国外常规8—10年的路;节省建设资金数亿元,成本远远低于国外同类码头。
自动化码头上繁忙而又有条不紊的运行的智能AGV
“在‘连钢创新团队’里,每个人都怀揣着一颗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滚烫‘中国心’”
他们是海港科技精英,也是家中的父亲和母亲,丈夫和妻子,儿子和女儿。他们还说:“能建设中国自己的一流全自动化码头,此生不算虚度!”
年3月15日,自动化码头一期工程首船测试成功。望着行云流水般运转的码头现场,望着全程仅用13分钟就完成了集港作业的社会车辆,管廷敬和闸口项目团队的伙伴们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因为工作原因,首船测试前的那段日子,管廷敬每天晚上都忙到很晚,很少有时间去探望母亲。每次去看望母亲,说不了几句话就会被各种工作电话“叫走”,待不上半个小时。父亲去世得早,母亲一个人生活,这让管廷敬一直心有愧疚。母亲一辈子没出过远门,管廷敬心里盘算着,等项目结束后一定带母亲出去好好走走。
然而,就在首船测试前不久的一天夜里,母亲在家中意外去世。而那时的管廷敬,还在深夜加班后回家的路上,遗憾地没能见上老人最后一面。处理完母亲的后事,他又匆匆赶回码头。回想起这件事,管廷敬红着眼睛说:“我觉得特别对不起我妈……”
徐永宁担负着整个自动化码头双活数据中心的设计、建设和调试工作。根据项目工期进度要求,年3月底前,首个数据中心和现场部分网络必须交付使用,为首船上岸的设备调试提供网络支持。年9月,正在项目进展到关键时期,妻子被确诊为癌症,这如同晴天霹雳打在了他头上。一边是因为接受放化疗而日渐憔悴的爱人,一边是已经到了冲刺阶段的项目,徐永宁每医院治疗,然后赶到单位一头扎进调试工作中,晚上再赶回去陪床。领导和同事们心疼他,让他先腾出时间好好照顾对象,但徐医院和码头之间拼命坚持。一年多时间,这个一米八的汉子满眼血丝,累瘦了十几斤,几乎脱了型,却从未有过半句怨言,年3月底,首个首个数据中心和现场网络系统如期交付,工作硬是半点没有耽误进度。
尽管尽了最大努力,但心爱的妻子还是离开了他。这个沉默的汉子擦干了眼泪,怀揣着思念,更加玩命地投入了工作,第二个数据中心和全套网络系统相继建成。最终,他和同事们一起建成了国内首套基于云架构的自动化码头双活数据中心和网络系统。听说项目成功的那一刻,徐永宁一个人遥望着远处的码头,任泪水流淌,久久没有说话。
年临近春节,正值第一台AGV即将下线的关键时候,王伟一个人坚守在监造阵地上。妻子打来“儿子肺炎住院了,我也被传染,也住院了……”这时,电话中传来了儿子的哭声:“爸爸,你不要我了吗?我想让你回来。”王伟的眼泪顿时夺眶而出,七尺男儿哭得泣不成声。远在上海,安抚的语言显得那样苍白。当妻子听说正是制造、调试的关键节点时,默默挂掉了电话。
在这个团队里,为了工作,忙到深夜已经司空见惯;因为时差,凌晨一两点发邮件或与外国专家沟通也是常事。为节省去食堂的时间,不少人自己带饭,用微波炉热热就对付了。殷健的爱人患癌,常年受病痛折磨,他发动了自己的弟弟妹妹请了长假,找了陪护24小时照顾,而自己却对单位一声不吭,始终盯在项目上;设备人员撇家舍业,长驻振华建造基地,朱林、王照富一直坚守到设备上岸;唐立辉、王心成家中老人生病,无法在床前照料;负责桥吊电气的王学龙手术后出院立即回到岗位……
还有很多人、很多故事,无法一一列举。当家国情怀牢牢镌刻在每个人心头,困难就不再成为困难,而梦想却注定要变成现实。
年5月11日,青岛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泊位,“中远法国”轮庞大的身躯静静地偎依着码头。
随着汽笛鸣响,生产控制中心一声令下,码头上顿时生动起来,桥吊、AGV、轨道吊快速运转,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没有安全员、指挥手的身影穿梭和对讲机呼叫,数千个集装箱或装或卸,行云流水,快速精准。
20:20,一组统计数据跃然眼前:本次作业完成个自然箱,桥吊单机效率达到26.1个自然箱/小时,船时效率达到.2个自然箱/小时,创世界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商业运营首船作业最高效率——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诞生了!
“连钢创新团队”的成员们眼含热泪见证了这个时刻。
他们在码头上安家,从荒芜中启航,走过0多个日日夜夜,付出了无数心血。
“连钢团队”成员合影
“要始终保持全球自动化码头的领先地位”
这是中国人创造的“等式”:
3年=30年;
1台=2台;
9个=60个;
……
3年,走完国际上30年自动化码头建设发展历程;1台桥吊,在相同时间内干出国外自动化码头2台的作业量;9个远程操控员,替代传统码头前沿60个人的工作,“连钢创新团队”“智”造出独一无二的自动化码头。
年5月11日,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开港作业便达到桥吊单机效率26.1自然箱/小时,创世界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开港作业最高效率,震惊世界航运界!
曾经跟张连钢打赌“你们开港的效率肯定不会超过20自然箱/小时,输了请你们喝茅台”的DPworld资深专家一改过去的傲慢,闭口不提之前的赌约;往日的“指导”顾问,改拜“连钢创新团队”为“师傅”……
对于“连钢创新团队”来说,这只是个开始。打破世界纪录,全面超越人工码头才是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单机效率的剑锋所指。
年12月3日,“以星芝加哥”轮靠泊自动化码头,零点20分开始作业。负责生产的操作部副经理王崇山一直盯着显示屏上不断跳动的数字,心跳随着数字的提高而加速。
“38.9”“39.1”“39.2”……屏幕上的数字不断跳动。9点25分,屏幕上的数字定格在“39.6”。
这是一个历史性时刻,在这座中国人自主设计建造的码头上,自动化码头单机平均作业效率新的世界纪录诞生了!
不仅如此,日常单机平均效率超过30自然箱/小时,首次全面超越人工码头作业效率。
尘埃落定!关于自动化码头单机效率能不能超过人工码头的争论有了定论。在此之前,很多人尤其是国外同行对自动化码头单机效率能够超越人工码头持怀疑态度,在他们的意识里,欧美国家自动化码头搞了30年都没有超越,中国的自动化码头才刚起步,怎么可能?
但在张连钢和他的团队看来,纪录就是用来打破的,你做不到,不代表别人做不到;外国人不行,不代表中国人也不行。
9点38分,在自动化码头作业现场,“以星芝加哥”轮船长格罗索莱维奇将写有“青岛港单机平均效率39.6自然箱/小时”的确认书郑重交给张连钢,并激动地说:“青岛港创造了集装箱码头行业的世界奇迹,让全世界为中国感到骄傲!”
这一幕,让王崇山不由联想起14年前,自己作为“振超团队”成员第一次参与打破集装箱装卸效率世界纪录的场景:那一夜,码头上灯火通明、车水马龙,纪录被确认后,人群幸福地跑着、喊着,跳着、沸腾着……
如今,在自动化码头上,一切都是静悄悄的。
只有,数字在跳动。
只有,人心在沸腾。
此后,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已然成为世界单机作业效率纪录的“粉碎机”。今天,这一数字,经过一次又一次超越,已经升至44.6自然箱/小时,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传统的码头生产作业,强调每个操作者要具有高效的操作技能,强调每个人、每个岗位的相互协调,‘振超团队’一次次创造世界纪录的作业效率都是通过团队的力量完成的。”王崇山说。现在,自动化码头创造纪录依靠的是操作系统的稳定、流程的持续优化、设备的高效运行和每个集装箱任务的准确作业,而这些,只需人们监控设备运行、分析数据来实现。
“要始终保持比全球同类码头单机平均效率高出50%”,这句话,张连钢说得底气十足。
底气从哪来?
答案就是不断对系统进行优化升级。
李永翠,人们很难把这个看上去柔弱、说起话来也轻声细语的女工程师与自动化码头副总经理、码头生产指挥系统的牵头人联系起来。
年初,在自动化码头效率提升分析过程中,李永翠发现桥吊双小车的平台访问逻辑总是不尽人意,作业效率因此受到很大影响。大家通过分析生产数据查找原因,可怎么也找不到症结所在,改了好几个方案都没解决问题,项目优化一度停滞。
不服输的李永翠和问题较上了劲,她叫上项目组成员说:“走,咱们爬到桥吊上去看。”
站在离地面56米高的桥吊大梁上,寒风刺骨,气温只有零下8摄氏度。她一待就是两个小时,直到想要寻找的问题重现。
从桥吊上看到设备配合的全过程后,她心里一下亮堂了,解决问题的方案浮出水面!
与西方业内专家更重视数据的做法不同,到现场解决问题是“连钢创新团队”的法宝之一,“现场是最好的老师,要多往现场跑,善于在现场发现问题。”这也是张连钢对团队成员们常说的话。
因为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就不受制于人,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根据生产实际来不断优化生产控制系统,让这个“大脑”越来越聪明。从开港作业至今,几个主要系统累计升级次,优化功能多项。经过一次次优化升级,自动化码头流程管控系统已经成为一个有灵魂、会思考,可智能决策、系统管理的“最强港口大脑”。
当初,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刚刚具备作业条件时,没有一家船公司愿意停靠——因为走遍五大洲四大洋的船长们对“自动化码头”这个概念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效率低”。如今,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却成为世界各大集装箱船公司争相靠泊“打卡”的圣地!成为集装箱国际航线保班、纠班的首选!成为“中国速度”“中国效率”在世界港航界的代名词!
在自动化码头靠泊装卸的集装箱船
“二期码头全面超越一期,引领世界自动化码头建设发展潮流”
从自动化码头二期建设立项起,张连钢就定下了“二期码头全面超越一期,引领世界自动化码头建设发展潮流”的目标。
当时,5G还没有成形的行业设计方案;氢燃料电池在国内的技术虽然比较成熟,但在大型港口机械上却从未应用。张连钢把目标瞄准了这一世界前沿科技。
这一想法一经提出,在“连钢创新团队”内部就有了不同的声音。“一期码头才运营一年多,设备和技术都已成型,已经是世界自动化码头的‘佼佼者’,前来‘拜师学艺’的技术团队踏破了门槛,为什么还要冒着这么大的风险,自讨苦吃?”
但对于张连钢来说,这绝不是凭空拍脑袋想出来的。多年来,他一直跟踪世界最前沿的能源技术。早在年,他主持完成了轮胎吊“油改电”技术创新,在全国港口全面推广,得到业内高度评价和肯定。在自动化一期码头建设中,他就在AGV上首次使用钛锂电池替换国外的铅酸电池,实现了AGV给轨道吊送箱的间隙进行极速充电,比国外减重10几吨,电池寿命达到了10年以上,作业效率优势明显。
而这一次,张连钢看得更远:作为世界级石化地炼集群所在地,山东是富氢大省,但由于无法有效利用,氢气作为副产品就这样白白浪费了。如果能在自动化码头上应用,那必然对整个中国新能源发展有巨大的示范引领作用。而5G技术,已经是世界公认新技术革命的风口浪尖,也是未来自动化行业竞争的蓝海,更是抢占新一轮智慧码头建设制高点的必然选择。
研究、考察、争论,反复权衡,认真比较,科学判断,慎重决策,最终“氢+5G”成为了自动化码头二期的主攻方向。
回想起张连钢在二期码头建设动员会上的话,时任自动化码头副总经理的殷健至今热血沸腾:“要干,就要占领世界自动化码头技术的制高点;要干,就要引领世界未来港口的发展趋势;要干,就要干出百年不朽之作,给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要干,就要让梦想在我们的手中变成现实!”
年8月,“连钢创新团队”吹响了自动化码头二期建设的号角。除了与老伙伴上海振华港机再度联手,华为、中国联通、航天科技等一批国内顶尖企业也加入进来。多家企业联合攻关,集成创新,誓将核心技术牢牢握在自己手里,将整个自动化码头的上下游供应链条留在民族企业中。
怀揣梦想,执着前行,“连钢创新团队”一次次地加速,一次次地跨越,在引领世界自动化码头浪潮的道路上探索着、奔跑着。
时间窗口不对,PLC直接无法建立连接;数据分片引起乱序,图像卡住……
试验,修改;再试验,再修改……徐永宁和华为、中国联通等多家调试人员经过上百次反复试验和修改,解决了数据分片和时间窗口两个困扰已久的问题。年11月成功实现在5G网络下岸桥自动抓取和运输集装箱及高清视频数据回传的全场景应用。
华为对“连钢创新团队”的见识和精神非常赞赏,特意送来邀请函,特别邀请张连钢参加华为5G方案闭门研讨会,为5G的应用方案提出建议。
年2月,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随着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商用日益临近,5G成为此次大会的绝对主角。而作为这一领域的全球领先力量,中国制造商俨然成了大会“主角中的主角”。在这次大会上,他们赢得这样的评价:“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作为全球首个5G智慧码头,为世界5G应用奠定了基石。”
外国人弄不明白,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二期建设凭什么干得这么快?中国人清楚,靠的就是这股“拼命都不一定干好,不拼命肯定干不好”的不服输敢拼命精神。
他们向难题叫板。深埋地下平均33米的根PHC管桩成为堆场“钢筋铁骨”,支撑起总重近百万吨的箱角梁和上面的集装箱,开创性地建成了免维护集装箱堆场,在×米的集装箱堆场内高低差控制在正负2.5毫米之内,解决了“码头堆场不均匀沉降和平面度”这一困扰世界港口界的难题。
他们与时间赛跑。米的轨道梁工程提前30天完工,段箱角梁工程20天竣工,米的钢体轨道15天铺设完成,还有强夯、沉桩、开挖、浇砼……负责土建的周兆君和同伴们每天在工地来回奔波超16公里。
他们跟困难抗争。高4米、宽2米的氢燃料电池模块要与轨道吊合体,个电控接口和控制接口要在72个小时内完成。天寒地冻的码头上,吕向东和王心成三天三夜没回家。
他们同天气较量。气温骤降,施工要停怎么办?每铺好一段混凝土,他们就架起塑料棚,在里面给混凝土盖上“被子”,点起蜂窝炉。
就这样,“连钢创新团队”用激情和智慧将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年11月28日,短短个月,自动化码头二期建成投产运营,推出了自主研发、集成创新的6项全球首创科技成果,再次以中国“智”造、中国创造的全自动化码头科技向全球港航业奉献了“中国方案”,将世界高科技码头的王冠揽入怀中。
全世界的目光被吸引到这里,欧美、日韩等国家政要、专家学者、港航大咖、媒体记者等纷至沓来。
胶澳末任总督,瓦德克之孙塞巴斯蒂安·斯多茨来了。望着眼前这座科幻般的码头,老人感慨连连:“我对青岛港的印象还停留在童年的记忆中,青岛第一座现代化的码头是德国人建的,如今这座码头应该是属于未来的,中国人太了不起了!”;
德国工业4.0提出者门蒂斯来了。站在观景平台上,他说:“4.0的精髓是系统整体的自动化,人与系统之间要能无缝对接,系统与系统之间能有效交互,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主席约翰·沃尔特来了。“这是亚洲第一个完全自动化、效率第一的港口,集合了实体世界、虚拟世界和数字世界,能耗非常低,没有污染物排放,是一个完全综合化、共赢的解决方案,对全世界来讲都是非常好的榜样。ISO希望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的标准化推广到全球。”
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引发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1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