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重设备

蒋子龙作家也是普通人,只是比不写作的人在

发布时间:2022/10/22 22:33:17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技术好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hospital/1/

从年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新站长》算起,文坛老将蒋子龙已在文坛跋涉57年。年发表的《乔厂长上任记》更被视作改革文学的开山之作,也令他一夜成名。

已过耄耋之年的蒋子龙近来陆续出版小说集《开拓者家族》、随笔集《故事与事故》《人间世笔记》,一幅幅人生世相,睿智深刻,诙谐练达。同是天津作家的林希与蒋子龙相熟,评价对方“是一个不说绕脖子话的人,一条硬汉”,这在他后期的散文中尤其突出。比如《故事与事故》,将社会万象里的合理与悖理、有益与无益,作了极准确的解析,由此,我们看到的正是作家严肃的社会责任感,还有文学真实的可能。

1.“念故事的人”

蒋子龙清晰记得自己青年时代听过的苏联歌曲《小路》里面有一句歌词“一条小路弯弯曲曲细又长”,他的文学之路便是如此。

上到小学四年级,蒋子龙成了“念故事的人”。每到晚上,二婶家三间大北房里,炕上炕下挤满了热心的听众,一盏油灯放在窗台上,蒋子龙不习惯坐着,就趴在炕上大声念起来。因为他能“识文断字”,是主角儿,姿势不管多么不雅,乡亲们也都可以原谅。《三国演义》《水浒传》《七侠五义》《济公传》等等,无论谁找到一本什么书,都贡献到这个书场上来。读着读着出现了不认识的生字,蒋子龙刚一打怔神儿,听众们就着急了:“意思懂了,隔过去,快往下念。”直到他的眼皮实在睁不开,舌头打不过弯来,二婶赏给的那一碗红枣茶也喝光了,才能散场。

由于蒋子龙这种特殊的身份,各家的“闲书”都往他手里送,蒋子龙可以先睹为快,渐渐看书成瘾。他常想,自己从小受到的文学熏陶就是从这里起步的。

说来有趣。蒋子龙成为作家,全因一则赌约而起。他在天津读中学时,一位同学恶作剧地把他投给《天津日报》的退稿钉在墙上,还语带讥讽:“蒋子龙还想当作家?咱班40个同学,将来出39个作家,剩下一个就是蒋子龙。”不服气的蒋子龙到图书馆拼命看书,一个人躲到铁道边的林场深处写稿子,一天一篇,两天一篇,不断地投给报社和杂志社,但是所有的投稿都失败了。

对文学的第一次冲击,遭遇惨败之后,蒋子龙没有继续升学,而是考进了铸锻中心技术学校,后来分配进了国家重点企业天津重型机器厂,厂长冯文斌是大名鼎鼎的人物。蒋子龙对机器设备和操作技术有着特殊的兴趣和敏感,两年后就当上了生产组长。

正当蒋子龙在工厂干得十分带劲的时候,海军来天津招兵,凡适龄者必须报名并参加文化考试,蒋子龙竟考了个全市第一,招兵的参谋对工厂武装部部长说:“这个蒋子龙无论什么出身,我都要定了。”参军入伍的蒋子龙又步入海军制图学校继续上学。“那时从京津沪招了一批中学生或中专毕业生学习测绘,毕业后绘制领海图。渐渐地我的眼界大开,一下子看到了整个世界。世界地理概况是什么样子,各个国家主要港口的情况我都了解,我甚至亲手描绘过这些港口。”

因为学习成绩好,蒋子龙在海军制图学校当上了班长。那时部队时兴成立文艺宣传队,月月有晚会。蒋子龙为了自己班的荣誉,每到月底都得编几个小节目。演过两回,领导认为他还能“写两下子”,遂叫蒋子龙为大队的宣传队编节目。小话剧、相声、快板、歌词等,无所不写。

有一次到农村演出,当进行到“诗表演”的时候,有的社员忽然哭了起来,紧跟着台上台下一片唏嘘之声。这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子,几经苦难,每个人有不同的遭遇、不同的感受,诗中人物的命运勾起他们的辛酸,借着演员的诗情把自己的委屈哭出来了。

“社员的哭声让我心里发生了一阵阵战栗,使我想起了十多年前我趴在小油灯底下磕磕巴巴地读那些闲书,而乡亲们听得还是那样有滋有味。我对文学的看法突然间改变了。”蒋子龙想,文学本是人民创造的,他们要怒、要笑、要唱、要记载,于是产生了文学,当下应该把文学再还给人民。

过去是为了给自己争口气而投稿,此时,他才意识到,写作是和人的灵魂打交道,是件异常严肃而又负有特殊责任的工作。年,《天津文艺》创刊,蒋子龙发表了小说《三个起重工》。

“我相信文学的路有一千条,一人走一个样儿。我舍不得丢掉文学,也舍不得丢掉自己的专业,每经过一次磨难就把我逼得更靠近文学。”蒋子龙说,文学对人的魅力,并不是作家的头衔,而是创造本身,是执着求索与痛苦研磨。他的人生就这样被文学“绑架”了。

2.成名作曾屡陷风波

初涉文坛,又是“工厂业余作者”,蒋子龙起初的几部小说,屡遭争议。

《机电局长的一天》《乔厂长上任记》是姊妹篇,没有“一天”,就没有后来的“乔厂长”。

“文革”结束后,蒋子龙从被“监督劳动”的生产一线调出来代理工段长。由于“第一机械工业部的工业学大庆会议”在天津召开,会上将涉及大型发电机的转子交由他们车间锻造,便让蒋子龙列席这个大会。会间,原《人民文学》的老编辑部主任许以在会场找到他,说停刊多年的《人民文学》要在年年初复刊,约蒋子龙为复刊第一期写篇小说。《人民文学》是“国刊”,是业余作者梦寐以求想登上去的文学圣殿,可蒋子龙当时并没有受宠若惊的感觉,甚至不敢太过兴奋,因为心里没底,只是答应试试看。

话虽这么说,丝毫不敢马虎的他白天开会,晚上通宵开夜车构思,会议期间完成了短篇小说《机电局长的一天》,刊登在年复刊第一期《人民文学》。不承想,小说很快被界定为“宣传唯生产力论”,受到批判,以至于他一度下决心不再写小说。

“文革”结束后,在工厂的蒋子龙感到自己天天都在“救火”,常常要昼夜连轴转,有时连续干几天几夜都回不了家,身心俱疲。有一次检查安装质量,蒋子龙从车间的二十四米热处理炉上摔下来,幸好正掉在炉件旁边一堆装过炉件的空稻草袋子上,否则就没有后面的“乔厂长”了。

这一年,蒋子龙得了痔疮,去医院做了手术。术后三天,病房里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外面正下大雨,她淋得像落汤鸡,进门就鞠躬,向我赔礼道歉。”蒋子龙一打听,才知道是《人民文学》的一个编辑,先是找到工厂,医院向他约稿。蒋子龙被感动了。他开始构思,以一天一万多字的速度,完成了《乔厂长上任记》。小说里,大刀阔斧、锐意改革的电机厂“乔厂长”成了改革者的代名词。小说后来改编成影视剧播出,著名演员李默然在剧中扮演“乔厂长”,同样引起轰动。

与《机电局长的一天》的境遇一样,《乔厂长上任记》也曾招致批评。这时候,蒋子龙反而不怕了。他给自己立了个规矩:报纸上每见到一篇批判文章,就再写一个短篇。下班的路上,蒋子龙买一瓶啤酒,再买五毛钱的火腿肠,吃过晚饭,就在厨房里写小说。当天晚上写完,第二天看一遍改一遍,再誊清寄走。

那段时间,蒋子龙出作品最多。批这篇,还没批完,又出来了。“他们瞄准了火车头,可是火车开了,放枪只能打到车尾,有时还没打着,这一篇还没有批透,新小说又出来了。”蒋子龙的“游击战”打得好不痛快!那时期他先后写下《拜年》《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等作品。

年,《乔厂长上任记》获得全国短篇小说奖第一名,这是专家和读者投票相结合的一次评选。“我获奖的很多作品都是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的。”蒋子龙说,和《人民文学》结缘,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这话不假。《机电局长的一天》《乔厂长上任记》等一批作品,被公认为新时期中国文学的一个里程碑,蒋子龙也被誉为改革文学奠基人,年更是被国家授予“改革先锋”称号,并获评“改革文学”作家的代表。

蒋子龙(左三)在天津重型机器厂前留影

3.文学王国与《农民帝国》

蒋子龙当年所在的天津重型机器厂早已不复存在。当年所谓的工业题材小说,也像“天津重机”一样淡出公众视野。

可蒋子龙依然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207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