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重设备

金域医学研究报告ICL行业领先者,经营效

发布时间:2025/1/15 11:35:06   

(报告出品方/作者:东北证券,刘宇腾,高皓天)

1、ICL行业:背靠巨大医学检验市场,政策利好下增长迅速

ICL行业是专业化分工下产生的独立医学检验服务提供者,上游对接检验仪器与试剂的生产企业,下游对接各类医疗机构。年医学检验行业规模超亿元,-年CAGR约11%,年ICL行业规模约亿元,未来行业有望保持10%-15%增速。国家政策长期支持ICL行业,特别是大型连锁ICL;DRGs付费方式改革有望推动ICL普检业务发展;LDT政策的逐步宽松有望推动ICL特检业务发展。ICL行业集中度高,CR4近60%;大型连锁ICL普遍进行全国布局,并提供大量检验项目。

1.1、ICL行业概述:专业化分工下的医学检验服务提供者

ICL行业是专业化分工下产生的独立医学检验服务提供者,其载体为独立医学实验室。独立医学实验室(IndependentClinicalLaboratory,简称ICL)是专业从事医学检验的服务性医疗机构,又称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国家卫健委将其定义为“具有独立法人资质,以提供人类疾病诊断、管理、预防和治疗或健康评估的相关信息为目的,对来自人体的标本进行医学检验,包括临床血液与体液检验、临床化学检验、临床免疫检验、临床微生物检验、临床核酸和基因检验以及临床病理检查等,并出具检验结果的医疗机构”。

ICL行业起源于美国,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医学检验市场占据相当份额。-年间,以商业化模式运营的医学检验实验室首次出现在美国。-年间,当前美国ICL行业的两大领先者Quest和LabCorp分别成立。年起,随美国医保控费政策的推进,ICL行业高速发展。年美国、德国、日本的ICL行业占医学检验市场的份额分别为35%、44%、60%。ICL行业上游对接检验仪器与试剂的生产企业,下游对接各类医疗机构。医院的检验科室,大型ICL连锁在向上游采购检验仪器与试剂时由于规模优势享有更强的议价权,同时能够向下游提供更丰富的检验项目以满足个性化的高端需求。此外,规模效应使得大型ICL连锁具有更高的检验人员及检验仪器利用率,从而享有成本优势。

ICL行业提供的医学检验服务可大致分为普检和特检,普检业务以效率为重,特检业务以技术为重。普检与特检之间不存在精确的划分,且其定义是动态的(5-10年前的特检项目可能是当前的普检项目),一般可用《医疗机构临床检验项目目录》进行粗略划分。普检业务具有同质化标准化、检验高频的特征,因此检验附加值较低,以高成本效益为重心,医院医院为主要客户。特检业务具有高端化个性化、检验低频的特征,因此检验附加值较高,以技术研发为重心,医院为主要客户。

1.2、ICL行业规模:医学检验市场庞大,ICL增长迅速

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我们估计年医学检验行业规模超亿元,-年CAGR约11%。受新冠疫情影响,年医学检验行业出现一定负增长,年行业复苏明显,规模增速达18%。住院检验占比近5年保持在47%-49%,较为稳定。进一步拆分增长来源,门诊与住院检验的客单价近5年CAGR为7%-8%,诊疗人次近5年CAGR为3%-4%。我们预计医学检验行业未来5年也将保持每年10%左右的稳健增长。

按医院类型对医学检验行业进行拆分,医院的检验需求占行业约68%的份额。医院的检验需求占比约20%,医院的检验需求占比约12%,医院的检验需求占比不足1%。近5医院与医院的检验规模增速较快,CAGR分别为13%与17%,医院与医院的检验规模增长较慢,CAGR分别为3%与-4%。

ICL行业渗透率年不足6%,行业未来有望保持每年15%增长。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估计,年我国ICL行业市场规模约亿元(不含新冠检测),对应医学检验行业的渗透率不足6%;年行业规模将增长至亿元。ICL实验室数量也由年的约家增长至年的约家,再增长至年的约家。分普检业务与特检业务来看,年普检规模与特检规模基本持平,-年普检业务与特检业务CAGR分别为13%与20%。我们预计未来5年普检业务年增速约为10%,特检业务年增速为15%-20%,ICL行业整体增速为10%-15%。

1.3、ICL行业政策:多方面政策利好大型连锁

ICL发展ICL行业的高速发展始于-年国家政策对分级诊疗的推行与对医学检验实验室的明确规定。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探索设置独立的区域医学检验机构、病理诊断机构、医学影像检查机构、消毒供应机构和血液净化机构,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加强医疗质量控制,推进同级医疗机构间以及医疗机构与独立检查检验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该政策明确支持设立第三方医检机构,同时分级诊疗扩大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检验需求,从需求端推动ICL行业发展。年8月原国家卫计委出台《关于印发医学检验实验室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提出“鼓励医学检验实验室形成连锁化、集团化,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与服务模式。对拟开办集团化、连锁化医学检验实验室的申请主体,可以优先设置审批。”该政策明确了医学检验实验室的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同时特别鼓励连锁化的第三方医检机构发展。

近年来国家政策长期支持ICL行业,特别是大型连锁ICL。年6月《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医疗机构、医师审批工作的通知》明确了第三方检验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实施路径。年6月《关于促进社会办医持续健康规范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规范和引导社会力量举办连锁化、集团化经营的医学检验实验室、病理诊断中心等独立设置医疗机构。医院与社会办医共享医学影像、医学检验、病理诊断等服务,形成全社会医疗合作管理体系。”大型连锁ICL的发展获得支持。年8月《医学检验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同时对医学检验实验室进行全面检查。该政策有望促进ICL行业规范化发展,小型独立医学实验室逐步退出,利好大型连锁ICL发展。

DRGs付费方式改革是我国医保改革的重要一环,有望推动ICL普检业务发展。DRGs(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RelatedGroups)付费是指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住院天数、主要诊断、病症、手术处置、疾病严重程度及合并症、并发症等因素,将临床特征与医疗资源消耗相近的病例分入同一组,以组为单位打包确定价格和医保支付标准。与原本的按项目付费相比,医保对于一个患者不再按其实际接受的医疗项目付费,而是按预先确定的较为合理的医疗总价格付费。DRGs改革有望控制过度诊疗,降低医保基金不合理支出,促进分级诊疗体系的建设。

DRGs改革有望推动医疗机构检验科由利润中心转向成本中心,促进普检业务外流至ICL行业。在DRGs付费规则下,降医院结余水平的重要方式。大型连锁ICL医院检验科具有试剂采购的成本优势与仪器、人员的效率优势,医院有一定动力通过检验外包降低检验成本。根据年发布的《第三方医学实验室效果评估及经验总结项目报告》测算,将检验外包给ICL可为医保每年节省近1%的开支,即每年节省超百亿元。随DRGs改革在全国的大范围推进,ICL普检业务有望迅速发展。

LDT具有开发成本低、开发时间短的优势,有利于ICL特检项目开发。LDT(临床实验室自建项目,LaboratoryDevelopedTest),指尚未获得产品注册,仅在实验室内部研发、验证和使用的体外诊断项目,其不得作为检测试剂出售给任何其它医学检验部门、医院及个人。LDT产品仅需完成研发立项、技术研发两个环节即可投入使用,开发周期普遍为0.5-1年。而IVD产品需要完成10余个环节,开发周期普遍为3-5年,且规模庞大的临床试验价格高昂,不确定性高。LDT对医学检验的创新起重要推动作用,它让新的检验技术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进入临床应用,有利于ICL特检项目开发。

LDT政策的逐步宽松有望推动ICL行业特检业务发展。年2月经修订发布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提出“对国内尚无同品种产品上市的体外诊断试剂,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根据本单位的临床需要,可以自行研制,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在本单位内使用。”该政策肯定了LDT的合法地位。年4月广州市的两项政策在推动ICL行业发展方面明确指出“支持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开展LDT项目业务,有条件允许LDT项目服务于临床推广”。上海市的两项政策也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按照有关规定开展自行研制体外诊断试剂试点”。LDT政策的宽松有望促进检验技术的研发创新,推动ICL特检业务的发展。

1.4、ICL竞争格局:行业集中度高,规模效应明显

ICL行业集中度较高,CR4近60%。在以年剔除新冠检测后的各公司市占率来看,前四大ICL公司金域医学、迪安诊断、艾迪康、达安基因的合计市占率高达57%。金域医学市场份额高达26%,远高于其余3家。我们认为ICL行业的高集中度是第三方医检业务重视规模效应的结果,未来行业集中度有望因大型ICL连锁的效率优势而进一步提升。

大型连锁ICL普遍进行全国布局,并提供大量检验项目供医疗机构选择。下表从多角度对金域医学、迪安诊断、艾迪康进行了对比(达安基因不在年报中分拆披露其ICL业务情况),可以看到三家大型连锁ICL均成立于较早时期,伴随我国ICL行业的发展而逐步成为行业领先者。三家公司都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有所布局,服务2万家以上的医疗机构,提供约项检验项目。金域医学和迪安诊断均有40家左右的实验室并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所在地区。

2、金域医学:规模效应显著,研发能力领先

公司营业收入与净利润率近三年受新冠核酸检测影响显著上升,常规检验业务在疫情期间同样保持增长,且毛利率受特检业务占比提升与规模效应影响迅速提升。营业成本中实验室直接人工、配送费用占比,期间费用率逐年下降,规模效应凸显。普检业务以高成本效益为重心,金域医学、迪安诊断与艾迪康合计占据60%市场份额。公司检验服务覆盖全国,物流能力强,中心实验室大部分建立于年前,至今已普遍进入成熟期。特检业务以技术与研发为重心,金域医学市占率超25%,规模显著领先。公司研发费用投入与研发人员规模远超其他ICL公司,重视学术引领。公司疾病线覆盖全面,每年都有大量研发成果转化为特检项目。

2.1、公司简介:ICL行业领先者,人才激励充分

金域医学为ICL行业领先者,市占率达25%以上。公司成立于年,以第三方医学检验与病理诊断服务为经营核心,致力于为全国各级医疗机构提供丰富、便捷、规模化的医学诊断信息整合服务。公司已获得包括美国CAP、ISO在内的国内外认证认可证书47张,支持检测项目余项,年检测标本量超1.5亿例。公司已在全国布局44家中心医学实验室,服务医疗机构超2家,服务网络覆盖全国31个省市区,多个城市,90%以上人口所在区域。公司于、两年获评MSCIESG的AA评级,位列全球同行业最高水平。

公司实控人梁耀铭控股比例高,员工持股普遍。梁耀铭为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总经理,其直接持股15.88%,通过鑫镘域、圣铂域、圣域钫、锐致四个员工持股平台间接持股5.36%,合计持股21.24%。同时梁耀铭、严婷、曾湛文及四个员工持股平台为一致行动人关系,合计控股约36.9%,控股比例较高。四个员工持股平台中,除董事长外8名董事、监事、高管合计持股4.54%,其余名公司员工合计持股9.6%公司管理层与员工普遍持股。其余大股东包括持股15%的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与持股6.6%的国创开元股权投资基金。

公司已实施三期股权激励计划,深度绑定中层管理人员及核心技术人员。公司于、、年各实施一期股权激励计划,计划绑定名中层管理人员与名核心技术人员。股权激励均采取授予股票期权的方式,股票来源为公司定向增发。三期计划授出的股票期权占总股本的比例分别达1.43%、1.53%、1.51%。公司管理层行业经验丰富。公司管理层普遍长期在金域医学工作,在ICL行业的从业时间达20年或更多,具有充分的从业经验。

公司作为ICL行业领先者,在三年新冠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年底,公司在全国31个省市区,余个城市参与抗疫,参与抗疫人次超30万,“猎鹰号”系列实验室出动60余次。年公司核酸检测达万人份,年达万管。公司参与并圆满完成北会、全国“两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的防疫保障任务。核酸检测让ICL实验室从幕后走向台前,扩大了公司知名度与居民接受度。

2.2、财务分析:收入高速增长,费用率不断下降

公司营业收入长期保持稳健增长,近三年受新冠核酸检测影响呈爆发式增长。年及之前,公司营业收入随行业的高速发展而迅速增长,年增速保持30%以上。-年,受行业整体增速减缓及竞争加剧等影响,公司营业收入保持15%-20%的稳健增长。-Q3,受新冠核酸检测业务推动,公司营业收入爆发式增长,同比增速达40%以上。//前三季度,公司新冠检测业务分别贡献营业收入约30%/40%/50%,收入贡献显著。

公司净利率于18年及以前较为稳定,19年后有所提升。毛利率方面,受检验价格调整及竞争加剧影响,-年公司毛利率逐年下降,于年逐步稳定。-年受毛利率较高的新冠检测业务影响,公司毛利率显著上升,公司常规业务毛利率也由于特检占比上升而提升。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随新冠检测降价而下降。净利率方面,-年公司通过控制费用而保持稳定的净利率,年随毛利率的稳定,公司净利率显著上升。-Q3,毛利率的上升叠加新冠检测业务摊薄期间费用,公司净利率大幅上升。公司常规检验业务在疫情期间保持增长,且毛利率迅速提升。公司、、前三季度常规检验业务收入增速分别为4.8%、27.3%、17.6%,疫情之下保持增长。同时公司常规业务毛利率随特检业务收入占比提升与普检、特检业务规模效应显现而迅速提升,由年的39.1%提升至前三季度的48.6%。

医学诊断业务成本中,实验室直接人工与配送费用占比逐年下降,规模效应有所体现。主营业务成本中,试剂成本占比于-年逐步上升,于年稳定,年后随高毛利的新冠检测业务加入与特检业务提升而逐步下降。实验室直接人工成本与配送费用占比逐年下降,年较年合计下降约3.6%,年较年进一步下降约2.1%,规模效应有所体现。其他费用占比稳定在12%左右。

公司期间费用率不断下降,规模效应明显。-年,公司销售费用率降低约3.7%,管理费用率与研发费用率合计降低约3.4%。规模效应带来的费用率降低基本抵消了-年间毛利率下降的影响,并在年毛利率稳定时带来显著的净利率上升。-Q3,新冠检测业务进一步摊薄期间费用,H1总期间费用率较年下降约11.4%。

公司销售人员与行政人员增速慢于整体员工增速。公司员工总数由年的人增至年的人,增长约40%;行政、财务人员仅由人增至人,增长约8%;销售人员由人增至人,增长约31%。两者增速均慢于整体员工数增速,规模效应凸显。

2.3、普检业务:实验室布局全国,规模效应显著

普检业务以高成本效益为重心,ICL具有效率优势。普检具有同质化标准化、检验高频的特征,客单价与检验附加值较低。医院的检验科室,大型ICL连锁在向上游采购检验仪器与试剂时由于规模优势享有更强的议价权,同时规模效应使得大型ICL连锁具有更高的检验人员及检验仪器利用率,从而享有效率优势。

普检业务以医院及一医院为主要客户。医院对利润重视程度高,检验科规模普遍较小,除血、尿、粪便三大常规检测外的检验项目普遍外包,外包率约为40%。这也是美国、德国、日本ICL行业渗透率普遍较高的重要原因。医院一般开展50项左右的常规检测项目,检验科资质有限,外包率也可达40%。医院一般开展项左右的检测项目,已具备一定的常规检测能力。医院外包的普检项目一般以样本数较低,自行检验经效益较差的项目为主,外包率约为10%。医院可开展0项左右的检测项目,同时患者客流量大,自行检验效率较高,普检外包意愿较低。

普检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为金域医学、迪安诊断与艾迪康,三家合计市占率达60%。年金域医学、迪安诊断、艾迪康ICL普检业务收入分别约为33、25、17亿元,金域医学与迪安诊断普检业务规模相差较小。普检业务由于同质化竞争,ICL公司的分成比例与毛利率均相对较低。对于普检业务,ICL公司获得的分成比例约为40%(检验收费的40%),同时担耗材成本与实验室检验的人工、仪器成本。由于分成比例较低,ICL公司的普检业务毛利率也相对较低,一般为30%-35%,头部企业由于效率优势可接近40%。以普检业务为主的艾迪康年毛利率为30.4%。

公司普检业务稳健增长,由年的20亿元增长至年的32.8亿元。-年公司普检业务增速约15%,-年受疫情影响,普检业务复合增速降低至约11%。普检业务占比由年的55.7%降至前三季度的48.5%。

公司44家中心实验室布局全国31个省市区,服务范围广,物流能力强。公司服务网络覆盖全国余个城市,90%以上人口所在区域,服务医疗机构超2家。公司自建余个物流服务网点,95%以上标本实现省内12小时、跨省24或36小时送达,并实现80%的报告24小时出具。公司西、华地区收入贡献较高,各区域均有一定贡献。公司西、华地区收入占比年为27.1%、28.3%,年为27.7%、25.0%,收入占比较为稳定。-年公司各地区收入复合增速较为均匀,最快的华北地区为26%,最慢的华中地区为13%,其余地区增速均处于15%-18%。各地区毛利率受当地竞争格局影响有所差异,年毛利率较高的华、东北、西地区毛利率分别为44%、43%、42%,毛利率较低的华东、华中、华北地区毛利率分别为30%、36%、36%。

公司44家中心实验室有37家于年及以前成立,至今已普遍进入成熟期。公司于前三季度新开5家中心实验室,上一轮公司大规模扩张为-年,合计新增中心实验室14家。这批中心实验室已度过3-5年的市场培育期,盈利水平逐步接近成熟门店,有望推动公司净利率水平上升。截至Q3,受新冠检测业务催化,公司44家中心实验室中37家实现盈利。

公司成熟实验室年净利率为12%-18%,营业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广州、四川、昆明、贵阳、长沙金域在-年为公司的核心实验室。营业收入方面,广州金域由于规模较大,-年CAGR为11%,其余四家实验室-年CAGR为17%-22%。这四家实验室于-年间成立,在成熟期仍可保持较快增长。净利率方面,广州金域由于承担较多科研成本,-年净利率由7.9%上升至10.4%,其余四家实验室净利率较为稳定,保持在12%-18%。随着公司常规业务毛利率由年的39.1%提升至H1的47%,我们预期公司成熟实验室净利率有望提升至20%以上。

2.4、特检业务:疾病线覆盖全面,研发能力领先

特检业务以技术与研发为重心,ICL为医院提供高端检测服务。特检具有高端化个性化、检验低频的特征,客单价与检验附加值较高。ICL企业普遍能够提供项左右的检测项目,远高于医院检验科,从而满足在医院未解决的高端检测需求。特检业务以医院与条件较好的医院为主要客户。医院一般可开展0项左右的检测项目,有完成部分特检项目的能力。医院主要向ICL采购其不能自行完成或自行完成不具备经效益(样本量过低)的特检项目,外包率约5%。医院一般会将重病患者向上转诊至医院,故特检项目需求较低。部分发达地区的医院存在一定的特检需求。

特检市场相对分散,金域医学规模显著领先。由于特检业务细分道较多,部分市场参与者通过聚焦某一特定道也能具有一定的收入规模。特检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包括金域医学、迪安诊断、达安基因、康圣环球等。年金域医学与迪安诊断的ICL特检业务收入分别约为33与15亿元,市占率分别约为27%与12%。达安基因、康圣环球的特检业务均在10亿元左右规模。金域医学特检业务规模显著大于其竞争对手。

特检业务差异化程度高,技术难度大,ICL公司的分成比例与毛利率均相对较高。对于特检业务,ICL公司获得的分成比例约为60%。由于分成比例较高,ICL公司的特检业务毛利率也相对较高,一般为50%左右。以特检业务为主的康圣环球年毛利率为54.3%。公司特检业务高速增长,由年的15.9亿元增长至年的33.4亿元。-年公司特检业务CAGR约20%,增速较为稳定。特检业务占比由年的44.3%上升至前三季度的51.5%。

公司来自医院的常规检验收入迅速增长,由年的14.1亿元增长至年的23.7亿元。公司在医院的收入以特检业务为主,医院也贡献了公司大部分的特检业务收入。公司、、与前三季度的医院收入占比分别为28.3%、33.6%、35.9%、36.8%,收入占比迅速上升。

公司通过合作共建模式深度绑定二医院的检验业务。合医院提供场地,由ICL公司提供设备、耗材,医院或ICL提供。合作共建合约大多为5或10年,且双方合作更为深入,较样本外送模式的客户黏性更强。合作共建模式下,ICL公司从单个客户处接的业务量更大,但毛利率相对较低。截至年底,公司运营合作共建项目个,当年新拓展项目余个,其中二医院数量占比达80%,收入占比达85%。

金域医学研发费用投入与研发人员规模远超其他ICL公司。公司-年研发费用分别为3.2、4.0、5.2亿元,为艾迪康、康圣环球的4倍以上。研发费用率剔除新冠影响后三家公司差距较小,康圣环球以特检业务为主,研发费用约10%略高于其余两家。研发人员方面,金域医学研发人员由年的人增至年的人,增长约71%,而公司员工总数仅增长40%。艾迪康、康圣环球研发人员分别约、人。金域医学研发人员中硕士以上学历占比约15%,与康圣环球持平,本科学历占比约55%,其余为专科学历。

公司重视学术引领,专家资源丰富。金域医学学术委员会成立于年12月,当时由4位院士及19名海内外专家构成。至年底,该学术委员会已扩容至9位院士及43名海内外专家,钟院士担任主席,陈润生、陈晔光、侯凡凡、李校堃、谭蔚泓、谢晓亮、曾溢滔、张学8位院士任顾问。公司于年先后参与国家级大型学术会议45场,参加或举办各类学术会议约场。公司每年都有大量研发成果转化为特检项目。、、前三季度,公司分别新开发项目、、项。年公司新增授权知识产权件(其中发明专利34件),发表论文余篇(其中SCI论文17篇),参与制(修)订标准11项。前三季度公司新增授权知识产权件(其中发明专利24件),发表论文篇,参与制定标准10项。-年的新开发项目于年贡献收入超3.2亿元。

特检业务从技术角度可以大致分为基因组学检验、病理诊断与理化/质检验。基因组学检验指通过血液、其他体液或细胞对DNA进行检测的项目。病理诊断指对临床送检的样本固定色后,在显微镜下进行组织学检查以诊断疾病,一般包括组织病理诊断和细胞病理诊断。色质检验指通过制备、分离、检测气相离子来鉴定化合物的检测项目。生化发光检验、免疫检验、综合检验一般属于普检业务。

公司基因组学检验在特检业务中占比较高,增速较快。年基因组学检验收入7.07亿元,占公司特检业务约53%;年基因组学检验收入增至约22亿元,占公司特检业务约66%,5年复合增速约25%。年病理诊断收入3.81亿元,占公司特检业务约29%;年病理诊断收入增至约8亿元,占公司特检业务约24%,5年复合增速约16%。年理化/质谱检验收入2.34亿元,占公司特检业务约18%;年理化、质检验收入增至约3亿元,占公司特检业务约9%,5年复合增速约5%。

实体肿瘤疾病在特检业务中的市场规模最大,金域医学收入规模迅速增长。实体肿瘤疾病的特检业务当前市场规模约40亿元,主要参与者收入规模普遍在5亿元左右,包括燃石医学、泛生子等。公司提供覆盖17类常见癌种的余项检测项目,提供从肿瘤筛查至病理诊断至分子个性化检测的完善服务链。公司对检测结果进行多平台相互验证,如NGS/Sanger、NGS/FISH等,并根据美国分子病理协会(AMP)、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协会(ACMGG)、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与美国病理学家协会(CAP)等指,综合数据库及研究性文章,整合组织病理与分子病理结果,多方位专业地解读报告。公司为首批国家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并取得室间质评满分。

年公司开发惠民实体MRD检测、多癌种实体瘤测序及免疫组化综合检测、实体肿瘤相关热点融合基因靶向RNA测序检测、肿瘤全转录组(WTS)测序检测等项目。公司实体肿瘤疾病收入、、前三季度增速分别为22.3%、45.9%、28.2%,为公司重点疾病线中增速最高,复合增速超30%。感染性疾病是特检业务中的重要疾病线之一,金域医学近年研发爆款产品。临床医生在面对病情发展迅速的未知及抗治疗效果不佳时,对病原微生物的快速精准检测及分析就尤为重要。公司提供性疾病检测项目余项,技术平台包含常规细菌培养(含结核培养)、真菌培养、病毒培养、质谱鉴定、药物敏感性试验、免疫荧光、酶联免疫、分子诊断(基因扩增及下代测序)等,并与电镜技术平台、病理技术平台进行密切合作。

公司与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联合成立“临床呼吸道病毒诊断与转化研究中心”,并以“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病毒诊断研究分室”和“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病毒诊断研究中心”在双方单位进行挂牌,其中tNGS技术年检测量超17万例,同时具有检测范围广、鉴定准、性价比高、可定制化、可精准分型的优势。公司感染性疾病收入、前三季度增速分别为34.8%、15.8%,增长迅速。

神经系统疾病与临床免疫是特检业务中的重要疾病线之一,金域医学具备技术优势。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减缓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程进展、减少组织器官不可逆损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公司提供余项检测项目,具备完善的包含免疫、流式、生化、血液、基因、病理、测序的各类技术平台,覆盖临床前沿研究的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满足包括疾病筛查、诊断、治疗、预后监测等不同阶段的诊疗需求。公司已加入国家神经免疫与感染疾病联、肌病与周围经病专科联、中国发作性睡病协作组等国家级专科联。年公司开发阿尔茨海默早筛(ptau)、经免疫CBA+TBA综合检测等项目。公司神经系统疾病与临床免疫收入、、前三季度增速分别为12.5%、38.2%、17.5%,增长迅速。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761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