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甲、乙两家施工单位分别承包丙建设单位两个标段的土建工程,并签订了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明确了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下列有关安全生产管理协议的内容中,正确的是()。
A.丙单位负责制定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B.甲、乙单位的施工安全技术措施可以通用
C.甲单位负责两施工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的统一协调、管理
D.甲、乙单位不得擅自将工程转包、分包
2.生产经营单位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大量使用承包商进行装置建设、设备改造和设备设施检维修服务。下列关于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责任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生产经营单位要对进入本单位的承包商人员进行全员安全教育
B.生产经营单位发包工程项目应以部门的名义进行发包
C.生产经营单位要对承包商的安全作业规程、施工方案和应急预案进行审查
D.生产经营单位要定期对承包商的安全业绩进行评价
3.某企业按照规定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引导全员积极参与并贯彻执行,实现企业安全生产水平持续提高,该做法属于安全生产标准化核心要素中的()。
A.目标职责
B.制度化管理
C.现场管理
D.持续改进
4.依据《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GB/T)的相关规定,下列关于生产经营单位在隐患排查治理过程中的做法错误的是()。
A.企业应将相关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统一纳入本企业隐患管理
B.隐患排查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
C.企业应如实记录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至少每季度进行一次统计分析,并向从业人员公布
D.安全隐患治理台账,台账内容可以反映出隐患发现的时间、内容、存在的部位、等级、整改时限、责任人等相关内容
5.某企业一生产工厂按照要求设置警示标志和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其中一存在重大隐患的设备设施的安全警示标志应标明的内容有∶①治理的责任②治理的目标和任务③治理的机构和人员④治理的期限⑤应急措施⑥治理的进度,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②④⑤
6.安全评价按照实施阶段不同分为三类:安全预评价、安全验收评价、安全现状评价。下列关于安全评价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安全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危险及有害因素识别、危险度评价和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B.安全现状评价是针对生产经营活动、工业园区的事故风险、安全管理等情况,辨识与分析其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
C.安全现状评价适用于对一个生产经营单位或一个工业园区的评价,不适用于某一特定的生产方式、生产工艺、生产装置或作业场所的评价
D.安全验收评价是在建设项目竣工后正式生产运行前开展的以安全设施"三同时"为主的检验性评价
7.某起重机在吊装作业过程中碰倒了墙,倒塌的墙砸死了一名员工,依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该起事故属于()。
A.起重伤害
B.坍塌
C.机械伤害
D.物体打击
8.通过对几种工艺现状及运行的固有属性(以作业现场危险度、事故概率和事故严重度为基础,对不同作业现场的危险性进行鉴别)进行比较计算,确定工艺危险特性、重要性,并根据评价结果,确定需要进一步评价的对象的安全评价方法是()。
A.RR
B.JRA
C.SCA
D.PHA
9.系统发出某事故警报,该事故最终出现,但其发生的级别与预报的程度相差一个等级,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
A.小概率事件被排除在考虑之外
B.指标设置不当
C.预警准则设计过松
D.安全区设计过宽
10.应急预案能否在应急救援中成功的发挥作用,不仅取决于应急预案自身的完善程度,还依赖于应急准备工作的充分性。下列工作范畴中,属于应急准备的是()。
A.接警通知
B.应急演练
C.伤员救治
D.开展公众教育
参考答案
1.D
承包商不得擅自将工程转包、分包和返包。在工作中遇有特殊情况确实需要由生产经营单位配合完成的工作,应书面提出申请,经发包单位领导批准后,指派有关部门、班组配合完成。
2.B
生产经营单位发包工程项目,应以生产经营单位名义进行,严禁以某一部门的名义进行发包。
3.A
目标职责包括:目标、机构和职责、全员参与、安全生产投入、安全文化建设、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
4.C
企业应如实记录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至少每月进行一次统计分析,并向从业人员公布。
5.C
在有重大隐患的工作场所和设备设施上设置安全警示标志,标明治理责任、期限及应急措施。
6.C
安全现状评价既适用于对一个生产经营单位或一个工业园区的评价,也适用于某一特定的生产方式、生产工艺、生产装置或作业场所的评价。
7.A
起重伤害,指各种起重作业(包括起重机安装、检修、试验)中发生的挤压、坠落(吊具、吊重)、物体打击等。
8.A
危指数方法(RR)∶是通过对几种工艺现状及运行的固有属性(以作业现场危险度、事故概率和事故严重度为基础,对不同作业现场的危险性进行鉴别)进行比较计算,确定工艺危险特性、重要性,并根据评价结果,确定需要进一步评价的对象的安全评价方法。
9.B
误警原因主要是由于指标设置不当,警报准则过严(即安全区涉及过窄,危险区设计过宽),信息数据有误。
10.B
应急准备是应急管理工作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应急准备是指为有效应对突发事件而事先采取的各种措施的总称,包括意识、组织、机制、预案、队伍、资源、培训演练等各种准备。在《突发事件应对法》中专设了"预防与应急准备"一章,其中包含了应急预案体系、风险评估与防范、救援队伍、应急物资储备、应急通信保障、培训、演练、捐赠、保险、科技等内容。接警通知和伤员救治属于应急响应,事故调查属于应急恢复。